官僚舊時的屬吏和由他們辟舉為官者。他們對原來長官或舉薦者存在一種封建的臣屬意識和關係。

  西漢任官註重郎選,或憑財、勢,不恃閥閱。因此,西漢雖然從中央的丞相、禦史大夫、大將軍、九卿到地方郡國守相均可自辟屬吏,但仕途並未被這些官僚把持,長官與屬吏的封建臣屬意識和關係都不明顯。東漢中期以降,選士“論族姓閥閱”的傾向加強,做官途徑逐漸為豪門大姓把持壟斷。一般“世單傢富”的人,往往要投靠豪門大姓,才有在其屬下或被其舉薦做官的機會。。漢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從事,二千石太守得辟功曹掾史。這些先後被辟舉的人,東漢總稱之為長官或舉薦者的故吏。東漢諸吏亦得稱門下,漢碑及畫象石中常見門下掾、門下小史、門下功曹等稱謂,都是墓主所自辟,故加門下之稱。

屬吏圖 河北望都所藥村漢墓壁畫

  故吏一經辟置,即同傢臣,稱長官為府主、舉主,為其效勞,致送賻贈,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難。府主、舉主死後,故吏要服三年之喪,並繼續事其後人或經紀其傢財。當時一些累世公卿的門閥大族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等,門生、故吏遍於天下,成為門閥大族強大的外圍政治力量。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中,不少門閥大族利用門生、故吏等組成私人武裝,進行割據。袁紹反對董卓時的山東諸將,大都是袁氏的門生、故吏。門生、故吏的關系,竟可左右政治大局,可見它在門閥大族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魏晉以降,在東漢豪門大姓的基礎上出現的門閥士族,繼續憑借故吏勢力以壯聲威。故吏對士族有一定依附關系,但地位高於門生、田客及衣食客,是門閥士族在官僚體系中的拱托力量。隋唐以後,選官權歸吏部,辟召掾屬之制廢除,故吏一詞的內涵遂有所變化,僅指舊時長官的下屬,兩者之間亦不必有主從依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