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926年間中國東北地區以靺鞨族為主體的邊疆民族政權。王室姓大,初稱震國,也叫靺鞨。713年(唐先天二年),唐冊封其創立者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自此去靺鞨之號,專稱渤海。曆十五王,約二百二十九年。

  靺鞨是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周秦時稱肅慎,世居白山(或稱不鹹山、徒太山、大白山、長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業,並同中原地區建立瞭密切關係。兩漢至魏晉時,肅慎後裔稱挹類,曾長期役屬於夫餘。曹魏初年擺脫夫餘的羈絆,始直接通通貢於中原,社會發展較為迅速,出現瞭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北魏時,挹婁改稱勿吉,勢力更為強盛,逐漸打敗夫餘人並入據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屬於中原政權。隋唐之際,勿吉又稱靺鞨,已擁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為強大,有戰士數千。605年粟末靺鞨敗於高麗,其首領突地稽乃率八部大眾自扶餘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內附於隋,被安置於柳城(今遼寧朝陽)一帶,逐漸同當地漢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則與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諸部靺鞨人先後淪為高麗的附庸。668年(唐總章元年)唐滅高麗,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麗遺民數萬人一道被遷居於營州(今遼寧朝陽)附近。696年(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契丹人李盡忠據營州唐,當地的靺鞨人與高麗遺民趁機回歸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領大祚榮統率下的一部東渡遼河,到達靺鞨故地,於698年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東北)和奧婁河(今牡丹江上遊)一帶建立瞭震國。初,震國為防備唐廷的討伐,曾不得不依附於突厥。707年(唐神龍三年),唐廷派侍禦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雙方和解。713年,唐鴻臚卿崔忻奉使宣勞靺鞨,大祚榮獲得瞭渤海郡王的封號,加授忽汗州都督,成為唐廷藩臣。762年(唐寶應元年),第三世王大欽茂被晉封為“國王”後,與唐廷關系更為親密。此後,歷世諸王的繼襲都經唐廷的冊立,終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數十次。其間除大武藝之世一度與唐發生軍事沖突外,對唐始終和好。唐亡後,渤海繼續向後梁、後唐朝貢,保持著臣屬於中原王朝的關系。

渤海世系表

  渤海的疆域,初限於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裡”。經過大祚榮、大武藝父子兩代的擴充,領地逐漸擴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稱為渤海國中興之主,廣開土宇,南定新羅,北略諸部,境宇至“方五千裡”,大體上南至泥河(今朝鮮咸鏡南道龍興江)與新羅相接,東到日本海,東北至烏蘇裡江下遊與黑水靺鞨為鄰,北隔那河(今松花江)與室韋為界,西抵扶餘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與契丹接壤,西南同唐交界於遼河流域,包括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蘇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首都初在“舊國”(今吉林敦化一帶),唐天寶末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此後除唐貞元時一度徙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西)外,一直定都於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麗遺民占有一定的比例,還有漢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韋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為主。建國初期有編戶十餘萬,人口數十萬,後期人口逐漸增至三百萬左右,從而獲得瞭“海東盛國”的稱譽。

  在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下,渤海政權迅速完成瞭封建化的進程,各項制度仿效唐朝,其職官制度:中央置有中臺、宣詔、政堂等三省和忠、仁、義、禮、智、信等六部,中正臺,殿中、宗屬、大常、司賓、大農、司藏、司膳等七寺,文籍院,胄子監,巷伯局等機構;地方上則有諸京、府、州、縣等行政區劃的建制,最盛時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數十縣。軍事上也仿唐十六衛制,置有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等十衛;後朝還有左、右神策軍及左、右三軍等編制,兵員最多時達數十萬。自有法律、監獄等。

  由於社會相對安定,鐵器在生產中大量使用,加以受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影響,渤海的社會經濟有瞭顯著的發展和進步。盡管一些邊遠的區域仍以漁獵及采集為業,但五京周圍及南部、西南部等重要地區都得到瞭迅速的開發。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大面積種植水稻並在今延邊地區一帶培育出著名的盧城稻;大量飼養柞蠶與桑蠶。畜牧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培育出包括鄚頡的豬、率賓的馬、太白山的兔等優良品種。各項手工業的生產也達到瞭較高的水平,僅專業的冶工就多達數千人以上,所產之位城鐵、熟銅、金銀佛和龍州䌷、顯州佈、沃州綿以及瑪瑙櫃、紫瓷盆之類的工藝品馳名遐邇。隨著經濟的發展,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至其末年已有一百餘座,其中上京城周長三十二裡,建築宏偉壯麗,形制模仿長安,為當時東北最大城市。交通相當發達,有朝貢道、營州道、契丹道、新羅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陸幹線通往中原、鄰近地區及新羅、日本等國。同內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一次交易往往超過數十萬錢。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發展。渤海不斷派遣諸生到長安太學“習識古今制度”,其文字使用漢字,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區域,以中原教育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瞭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無論是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等,都取得瞭一定的成就,湧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傢、藝術傢、航海傢等。其中如大詩人裴頲曾被日本的同輩尊稱為詩壇的“領袖”;王子大某則以“佳句在中華”而博得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等人的稱頌。儒傢思想成為渤海社會中的統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內各地得到廣泛傳播。在生活習俗方面,除保持固有的傳統及因襲高麗、契丹的某些舊俗外,還積極汲取來自中原地區的新因素,從而導致瞭起居行止、飲食服飾以及喪葬喜慶、體育娛樂等許多方面同漢人逐漸接近並趨向一致。凡此種種,都促使渤海與內地間形成瞭“車書本一傢”的關系,海東文化也作為盛唐文明的一個分支而在中華民族的開發史上占有重要一頁。

  然而,隨著渤海王國封建化的完成,其社會內部和各種矛盾也在發展和激化。從大玄錫、大瑋瑎時起,已走上瞭衰微的道路。宗室貴族和整個統治階級日益腐朽,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鬥爭加劇,北方黑水靺鞨諸部的反抗激烈,這些都嚴重地削弱瞭渤海政權的實力,並為西鄰契丹人的侵擾和進攻提供瞭可乘之機。經過一二十年的反復較量之後,926年初,契丹攻占扶餘城,乘勝進軍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譔被迫出降,國亡。

  

參考書目

 王承禮:《渤海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