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東北邊疆重鎮之一。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匯合處東岸。亦作勃利、剖阿裏、頗裏、婆離、博和哩、波力、伯利等。皆系女真語同一詞的不同漢語音譯,原意為“豌豆”。唐為黑水都督府駐地,開元十年(772)在此設置勃利州。遼代為五國部之一的剖阿裏所在地。金代為胡裏改路(今依蘭)轄地。元代屬水達達路管轄。明代屬奴兒幹都司管轄,在其附近的希禪屯置有喜申衛。清代先後由三姓副都統、甯古塔將軍、吉林將軍管轄。

  1858年,俄國在強迫清政府簽訂訂《璦琿條約》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軍到達,以此地作為俄國西伯利亞第十三邊防營的屯營地,建立軍事哨所,並以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的頭目哈巴羅夫的名字將伯力命名為哈巴羅夫卡。

  1860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伯力被沙俄割占。1893年,沙俄又將哈巴羅夫卡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