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十國之一。一稱東漢。劉崇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曆四主,共二十九年。

  劉崇(895~954)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後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後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瞭準備。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樞密使郭威於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崇子贇。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殺劉贇。劉崇即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旻,仍用後漢乾祐年號(直到劉旻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後,始改乾祐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後周,但先敗於晉州(今山西臨汾);乾祐七年又敗於高平(今屬山西),後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餘。後周兵退後,劉崇卒。其子承鈞(後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後,後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北漢建立後,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餘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北漢鎮國寺大殿 山西平遙

北漢帝系表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炅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被迫出降,北漢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