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中與達賴並列的兩大宗教領袖之一。班,梵語班智達(pa╯ḍita)的略稱,意為博學之士;禪,藏語意為大;班禪意為大班智達,即大學者。原為後藏(今日喀則地區)一帶對佛學知識淵博的高僧的尊稱。17世紀初,日喀則著名黃教寺院紮什倫佈寺寺主羅桑卻吉堅贊(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1567~1662)是當時黃教領袖,因精通佛學而被人尊稱為班禪。明崇禎十五年(1642)蒙古和碩特部領袖顧實汗消滅與黃教為敵的藏巴巴汗,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顧實汗在羅桑卻吉堅贊原有班禪尊稱的基礎上贈給他“班禪博克多”的稱號(博克多,蒙語對智勇兼備人物的尊稱)。康熙元年(1662)羅桑卻吉堅贊圓寂,他的弟子、黃教另一領袖達賴五世為他尋找轉世“靈童”,從此黃教建立瞭班禪活佛系統。羅桑卻吉堅贊為班禪四世,班禪三世羅桑頓主(Blo-bzang don-grub,1505~1566)、班禪二世索南喬郎(Bsod-nams phyogs-glang,1439~1504)、班禪一世克主傑·格雷貝桑(Mkhas-grub-rie Dge-legs dpal-bzang,1385~1438。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都是追認的。但也有人認為羅桑卻吉堅贊為班禪一世。自班禪四世起,歷世班禪都以紮什倫佈寺為母寺。班禪五世名羅桑意希(Blo-bzangye-shes,1663~1737)。康熙五十二年清朝派官員進藏封他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滿語珍寶之意),賜金冊金印。從此班禪的宗教地位得到清朝中央的確認。班禪六世貝丹意希(Dpal-ldan ye-shes,1738~1780)是第一個到過內地的班禪,他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先後到承德、北京,祝賀乾隆帝七十壽辰,當年冬圓寂於北京。五十六年廓爾喀(今尼泊爾)侵略後藏,班禪七世丹貝尼瑪(Bstan-pa'i nyi-ma,1781~1853)退避拉薩,與達賴八世籲請清朝救援。班禪八世丹貝旺秋(Bstan-pa'i dbang-phyug,1854~1882)二十八歲圓寂。班禪九世卻吉尼瑪(Chos-kyi nyi-ma,1883~1937)因受達賴十三世排斥,於1924年逃至內地,1937年返藏受阻,圓寂於青海玉樹。卻吉堅贊(Chos-kyi rgyal-mtshan,1938~1989)為班禪十世,於1989年1月128日在日喀則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