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及漢初銅幣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改幣制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有十六兩、二十兩、二十四兩三說)為單位,供巨額支付,如帝王賞賜、貴族間饋贈等之用;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承統一前秦的幣制,文曰“半兩”(重十二銖),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鑄。秦漢一兩合今約十六克,半兩約八克。但傳世秦半兩錢輕重差異很大,輕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則重十幾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馬遷說秦“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秦半兩 陜西耀縣出土

  秦始皇統一並簡化幣制,不僅有利於統一國傢、人民的經濟生活,而且半兩錢的圓形方孔的形式也成瞭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錢幣的定制。

  漢初因襲秦的半兩錢制,但幣制很亂。漢高祖劉邦聽民私鑄錢,所造錢既小且劣,有輕到一銖以下的。因為錢的方孔太大,周邊象四片榆莢合成,被稱為“莢錢”(或“榆莢錢”)。由於貨幣減重,物資缺乏和商人囤積居奇,以至物價高昂,米一石且貴至萬錢。呂後二年(前186)決定加重貨幣來提高幣值,由政府鑄八銖錢。六年,由於與南越及匈奴作戰,軍費開支大增,又重新實行貨幣減重,行五分錢(即半兩的五分之一),民間也稱為莢錢。高帝末年和呂後時曾禁民私鑄錢。文帝五年(前175)改鑄四銖錢,除盜鑄之令。但由於新鑄的錢和過去的錢,錢文都為半兩,同在市場上流通,大小、輕重、優劣不一,用輕錢時需再加若幹,交易很不方便,再加上諸王、達官、豪富大量私鑄牟利,更增加瞭幣制的混亂,嚴重影響瞭社會的生產和交換,也不利於國傢的統一。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再圖改革幣制。元狩五年(前118)鑄五銖錢後,半兩錢遂正式廢罷。

西漢半兩 河南陜縣後川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