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國教育會創辦的學校。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中國教育會成立後,即醞釀自設學堂和編教科書。11月14日,上海南洋公學學生因抗議校方壓制學生言論自由而退學,要求協助。中國教育會於21日決定辦學,定名愛國學社,設於泥城橋福源裏。以蔡元培為學校總理,吳敬恒為學監,黃炎培、蔣智由、蔣維喬等為義務教員。以灌輸民主主義思想為自己的任務,重精神教育。規定學生分尋常、高等兩級,兩年畢業。尋常學級的教科有修身、算學、理科、國文、地理、歷史、英文、體操;高等學級的教科有有倫理、算學、物理、化學、國文、心理、論理(邏輯學)、社會、國傢、經濟、政治、法理、日文、英文、體操。次年春開學,章炳麟也來任教。旋又辦愛國女學社。設於白克路登賢裡,初由蔣智由總理,後由蔡元培繼任,學生多為發起人的妻女。學社由退學風潮產生,對其他地方學潮也給予支持。章炳麟講課時,“多述明清興廢之事”,宣傳反清;社員也經常集會演說,倡言革命。還附設蒙學堂,創立童子會,出刊《童子世界》。東京留日學生組成拒俄義勇隊後,愛國學社社員也準備組織,恰好南京陸師學堂發生學潮,退學學生章行嚴(士釗)、林礪來滬聯系。不久,陸師學生四十餘人都編入愛國學社學籍,在校成立軍國民教育會。章行嚴任《蘇報》主筆後,經常刊登愛國學社的動態,社員也不時為《蘇報》撰文,促進瞭上海地區愛國民主運動的高漲。《蘇報》案發生後,學社被迫解散。愛國女學社則延續至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