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一支精銳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禦北方。其時謝安當國,以兄子謝玄應舉。朝廷拜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富於戰鬥經驗,桓溫曾說:“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謝玄召募勁勇,徐、兗人民紛紛應募入伍,彭城劉牢之、東海何謙、瑯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皆以驍勇應選。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稅為前鋒,戰無不捷,威震敵膽。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這支軍隊建立不久,抗禦前秦屢立戰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次年二月,謝玄率高衡、何謙解彭城之圍。後彭超復與俱難、毛當等率秦軍六萬南下,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高郵西),朝廷大震。五月,謝玄復率何謙、劉牢之等解田洛之圍。六月,又連續大敗秦軍,彭超、俱難僅以身免而北逃。八年,在有名的肥水之戰中,謝玄、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更發揮瞭主力軍的作用。此後,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見鄴)。

  十二年,朝廷征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玄鎮廣陵。謝玄從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後,譙王司馬怡,外戚王恭相繼任青、兗二州刺史,統領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晉,北府兵從此成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火並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舉兵反晉,司馬劉牢之投降朝廷,倒戈擊敗王恭。朝廷乃以劉牢之代恭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劉率北府兵鎮京口,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三年,三吳地區爆發瞭孫恩起義。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謝安子)與劉牢之前往鎮壓。不久,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成為鎮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見孫恩、盧循起義)。東晉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為瞭拱衛首都,充實長江下遊軍事力量,以改變荊、揚的形勢。元興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馬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荊州軍閥桓玄。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遂為桓玄並吞。三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牢之外甥)等聯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後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