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西北重要城鎮。又譯別十八裏、別石八裏、鱉思馬、別石把等,突厥語“五城”之意。也稱為北庭。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五城和Bešbaliq之名初見於《舊唐書》和《毗伽可汗碑》。其地西漢為車師地,東漢為車師後王庭,6世紀下半葉起為突厥所據。640年,唐朝於此置庭州金滿縣,後為北庭都護府治所。760年,陷於吐蕃,不久回鶻、吐蕃、歌邏祿等先後在這裏展開爭奪。9世紀初,為回鶻所有。840年,漠北的回鶻汗國滅亡,一支回鶻人遷居天山東段,稱高昌回鶻,別失八裏為其王駐駐夏之地,並為高昌回鶻的政治中心。

  元代稱高昌回鶻為畏兀兒。1209年,畏兀兒亦都護(Iduq-qut,畏兀兒君主稱號)巴而術·阿而忒·的斤降成吉思汗,別失八裡地遂入蒙古,仍由亦都護治理,服屬大汗。1221年,丘處機經過別失八裡,稱它為“大城”,居民中有僧、道、儒。1251年,蒙哥即汗位後,為加強對中亞的控制,立別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以納懷、塔剌海、麻速忽等主其事。次年,又分遷窩闊臺孫合丹於此。在阿裡不哥與忽必烈爭位之戰中,別失八裡為阿裡不哥占據。至元元年(1264)阿裡不哥投降後,忽必烈控制此地,並立火赤哈兒·的斤為亦都護。至元十三年昔裡吉叛亂後,海都進占別失八裡,火赤哈兒亦都護被迫退居火州。元滅南宋後,為加強對海都等西北叛王的防務,遣宣慰使綦公直率大批漢軍、新附軍進駐這裡實行屯田,以備軍食,並設冶場,鼓鑄農器。同時,元政府還增設驛站,以利別失八裡到內地的交通。十九年,又設立別失八裡宣慰司。大量元軍從內地通過這裡去增援天山以南的曲先(今新疆庫車)、斡端(今新疆和田)等地。二十三年,駐守別失八裡的元朝軍隊為察合臺曾孫篤哇擊敗。篤哇軍退後,元政府再度控制別失八裡。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設北庭都元帥府,與同時設立的曲先塔林都元帥府分治天山南北。14世紀初,別失八裡又為篤哇占據,以後長期為察合臺汗國所有,但其政治重要性已降低。入明後,其地為察合臺後王禿忽魯帖木兒(Tuqluq-temür)後裔所居。永樂十五年(1417),察合臺後王歪思徙居亦力把裡(今新疆伊寧),別失八裡逐漸廢棄。

  

參考書目

 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濟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