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謂隨筆記錄之言,屬野史類的一種史學體裁。有隨筆、筆談、雜識、日記、劄記等異名。正式把筆記用於書名的始於北宋的宋祁,著有《筆記》三卷。筆記形式隨便,又無確定格式,諸如見聞雜錄、考訂辨證之類,皆可歸入。其起源頗早,早期的筆記常被納歸“小說”一類,班固作《漢書》,在《藝文志》中列小說十五傢,千三百八十篇,凡“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聼塗説者之所造也”,均稱小說。明人胡應麟又將其分為“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等六類。班胡二氏所稱小說說,很大部分均屬筆記范疇。筆記作為一種專門體裁的書籍,起始於魏晉,經過唐宋時期的充實發展,到瞭明清兩代,更加風靡興盛。

  筆記除常以叢談、雜記、筆錄、瑣言、隨筆、漫抄、見聞錄、筆談等命名外,亦有用載、編、史、乘、論、考、辨等署題。筆記依其所載內容,大體可分作:鬼神仙怪、歷史瑣聞和考據辨證等類別。

  鬼神仙怪類筆記在魏晉時期就十分盛行,是當時筆記的主流。著稱者有張華《博物志》和幹寶《搜神記》。以後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宋代徐鉉《稽神錄》、洪邁《夷堅志》,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等,均屬此類。

  歷史掌故類筆記主要記錄掌故遺事、民情風俗、人物軼聞和山川景物等等。著名的有唐劉齭《隋唐嘉話》、李肇《唐國史補》、趙璘《因話錄》,宋司馬光《涑水記聞》、歐陽修《歸田錄》、吳自牧《夢粱錄》,元王琿《玉堂嘉話》、陶宗儀《輟耕錄》,明陸容《菽園雜記》、郎瑛《七修類稿》、朱國楨《湧幢小品》、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和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王士禛《池北偶談》、李鬥《揚州畫舫錄》、戴璐《藤陽雜記》、昭梿《嘯亭雜錄》等。

  考據辨證類筆記唐代始獨樹一枝,並有所發展。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蘇鶚《蘇氏演義》和李匡乂的《資暇錄》是其代表。以後宋代有沈括的《夢溪筆談》、洪邁《容齋隨筆》、王應麟《困學紀聞》。到瞭清代,自顧炎武撰《日知錄》,至乾隆嘉慶間,考據之學大盛,此類筆記更加增多。趙翼《陔餘叢考》、王鳴盛《蛾術篇》、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俞正燮《癸巳類稿》和《癸巳存稿》均是其佼佼者。

  筆記所載,雖多是些瑣碎片斷,但因有聞即記,較官修史籍往往生動真切,其中不少資料還為正史所不載。筆記的最大問題是記錄瞭一些傳聞不確、考訂不嚴的東西。另外如互相抄襲,津津樂道於荒誕無稽的奇事軼聞,著力宣揚封建迷信等等,也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