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對元朝滅亡後退據蒙古故地的殘餘政權的稱呼。延續年代始於洪武元年(1368),終於建文四年(1402)。後為韃靼所代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大將軍徐達等率師攻陷大都,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北奔上都,元亡。佔據上都的順帝除領有蒙古故地外,還有擴廓帖木兒(別名王保保)屯兵十萬於陝甘一帶;納哈出雄踞遼東,擁兵二十餘萬,並與高麗關係密切;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佔據雲南。蒙古貴族留戀故元,一直圖謀恢復其在全國的統治,不斷向向明統治地區發動進攻,明朝對此深以為患。洪武時期多次對北元用兵,其中規模較大者有: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下開平(即上都 ),迫元順帝北走應昌(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達爾諾爾附近)。三年,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出征沙漠,率西路軍大敗擴廓帖木兒,擒北元郯王以下官員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左副將軍李文忠等率東路出居庸,直克應昌。時順帝已卒,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僅以數十騎敗走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額爾德尼桑圖附近),會合敗於陜甘的擴廓帖木兒,在和林即位,以明年為宣光元年(1371,明洪武四年)。洪武五年,明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出擊漠北。中路徐達出雁門趨和林,東路李文忠由居庸出應昌,西路馮勝由金蘭趨甘肅。但徐達所率的中路軍為擴廓帖木兒大敗於嶺北(泛指和林一帶)。李文忠所率東路軍與北元兵在克魯倫河、土剌河、鄂爾渾河一線受挫。馮勝所率之西路軍出蘭洲,由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的黑城)至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西),並有所俘獲。此後,明太祖朱元璋吸取此役受挫的教訓,采用尺進寸取,專事經營沿邊地區的方針,向遼東和青海方向延伸,得地後隨即設衛,避免孤軍深入漠北,北元諸王將士相繼歸附。

  十一年(宣光八年),愛猷識理達臘死,謚昭宗。弟脫古思帖木兒立,以翌年為天元元年(1379)。其丞相驢兒、蠻子、哈剌章和國公脫火赤等集軍於應昌、和林,寇掠塞下。明朝多次召降不成,於洪武十三年派沐英率師出討,戰於亦集乃路,俘獲其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平章完者不花等,其餘眾多降。與此同時,明廷又開始對雲南及遼東的經略,以翦除北元在此兩地的勢力。據守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的後裔,明兵取大都後與北元遙相呼應,執臣節如故,又兩次殺害明廷的勸降使節。太祖遂決定用兵。洪武十四年七月,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往征雲南。在曲靖敗司徒平章達裡麻所將領精兵十餘萬後,直取昆明。梁王見大勢已去,與左丞達的、右丞驢兒俱自殺。藍玉、沐英相繼攻取大理等地,平定雲南。洪武二十年,明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出征東北,納哈出為大軍所迫而降,被封為海西侯,自此遼東盡屬明有,漠北與高麗的聯系亦被阻絕。

  翌年,藍玉率師掩襲脫克思帖木兒於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左旗西南的貝爾湖),蒙古軍倉猝拒戰,大敗。太尉蠻子被殺,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軍士男女七萬多人被俘。脫古思帖木兒率數十騎逃奔和林,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蒙古內部混亂,互相爭權奪利。此後歷五世至坤帖木兒,建文四年,有名鬼力赤者東坤帖木兒自立,稱可汗,去元國號,改稱韃靼,北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