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米爾北境印度河流域的中世紀國名。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從東晉智猛的《遊行外國傳》、北魏宋雲的《宋雲行記》和惠生的《行記》到唐代著述,先後有波倫、缽盧勒、缽露勒、缽露羅、缽羅、勃律等不同譯名。藏文文獻中作Bru-zha或Bru-sha。在吐蕃興起之前,勃律以巴勒提斯坦(Baltistān,藏文文獻作Sbalti)為根據地,該地聯結吐蕃、印度和唐西城地區,故當吐蕃在7世紀向中亞推進時成為吐蕃首先侵襲的對象。勃律王被迫遷往西北方的娑夷水(今喀什米爾吉爾吉特河)流流域,遂分為大、小勃律。在原巴勒提斯坦者稱大勃律,或曰佈露;西遷者稱小勃律,地在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和肥沃的雅辛谷地。大勃律位於小勃律的東南,相距三百裡。

  從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到玄宗開元(713~741)初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後冊立其君弗舍利支離泥、蘇麟陀逸之為王。同時,小勃律王沒謹忙於唐開元初親自來朝,唐以其地為綏遠軍。然小勃律數為吐蕃所困,吐蕃聲明意在假道其國進攻唐之安西四鎮。因此,當時的勃律被認為是唐帝國的西門。後吐蕃奪小勃律九城,沒謹忙求救於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疏勒副使張思禮率蕃漢步騎四千救之。沒謹忙因出兵大破吐蕃,722年(唐開元十年)唐封沒謹忙為小勃律王。其後,吐蕃西擊勃律,卒殘其國。小勃律王蘇失利之在位期間,迎吐蕃公主墀馬類(Ze ba khri malod)為妃,西北二十餘國遂皆為吐蕃臣屬,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三次討伐無功。747年(唐天寶六載),唐廷詔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以馬步萬人進討,仙芝進至五識匿國(今帕米爾的錫克南),分兵三路,俘虜小勃律王夫婦。唐改其國號為歸仁,設歸仁軍鎮守。此役提高瞭唐在中亞的聲威,許多國傢轉而歸附唐朝。但至751年高仙芝所率唐軍在怛邏斯(今蘇聯哈薩克江佈爾城附近)敗於大食,小勃律與箇失蜜(今克什米爾)地區終於脫離唐朝而聽命於吐蕃。

  唐代另有大、小勃弄(律),地在今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