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唐朝中葉的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生於河南新鄭縣。年輕時苦節讀書,不遑寢息,以至“口舌成瘡,手肘成胝”。以傢貧多故,貞元十四年(798)二十七歲始應進士舉,一舉及第。十九年,,與元稹同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將應制舉,與元稹揣摩時事,成《策林》七十五篇。元和元年(806),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登第,授盩厔縣尉,與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作《長恨歌》。

  居易少年飄泊,旅食徐、宿、吳、越間,對民間疾苦有所體驗。在長安附近擔任下級官吏時,對現實生活有瞭進一步瞭解,創作瞭《觀刈麥》等反映農民艱辛勞動和生活苦難的詩篇。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為翰林學士。三年五月,任諫官左拾遺。朝政和詔令小有遺闕,他都密陳所見,潛獻所聞,且敢堅持己見,與皇帝爭論,甚至當著皇帝的面說:“陛下錯。”另外在“啟奏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進聞於上”,這就是元和初年所寫的《秦中吟》和《新樂府》等諷喻詩。在這些諷喻詩中,他以“不懼權豪怒,亦任親朋譏”的精神,用明確生動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憤怒揭露瞭權貴的奢淫腐朽,宦官的專橫霸道,也比較真實地反映瞭農民遭受的苦難。

  元和九年冬,服母喪期滿後,起復為太子屬官左贊善大夫。十年,遭權貴誣陷,被貶為江州司馬。十三年轉忠州刺史。在江州他寫下瞭有名的長詩《琵琶行》,表露瞭遭受權貴打擊後的憤懣心情。唐憲宗死後,召回長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穆宗長慶元年(821)加朝散大夫,始進位五品。次年,上書論河北用兵事,穆宗不聽。後白居易因朝廷中朋黨傾軋,乃求外任,歷杭、蘇二州刺史。文宗即位後,召拜秘書監,不久稱病東歸洛陽。在洛陽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後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官職。自從穆宗以後,朝政日益腐朽,黨爭也日趨激烈。盡管他官位日高,但為瞭避免卷入黨爭旋渦,重蹈七年貶降的覆轍,他采取逃避現實的態度,過著退隱生活,思想上趨於消極。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他的進步的詩歌理論和他的樂府詩,對當時詩壇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品廣泛為國內外讀者所傳誦、所仿作。他一生有大量詩文作品,在江州與元稹書上說,他曾自集其詩為諷喻(即新樂府)、閑適、感傷、雜律四類共十五卷。自認諷喻和閑適詩是他的代表作,但當時人所傳誦的卻多是他的雜律詩和《長恨歌》。他因此自嘆:“時之所重,仆之所輕。”長慶四年元稹替他編《白氏長慶集》五十卷,文宗、武宗時他自己又幾次補綴,題為《白氏文集》。宋、明刻本皆題為《白氏長慶集》,其實還包括瞭長慶以後的作品。

《白氏長慶集》(明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