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由於在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漢武帝劉徹末年,為瞭增加農業生產,任趙過為搜粟都尉。趙過把關中農民創造的代田法加以總結推廣,即把耕地分治成甽(同畎,田間小溝)和壟,甽壟相間,甽寬一尺(漢一尺約當今0.694尺),深一尺,壟寬也是一尺。一畝定制寬六尺,適可容納三甽三壟。種子播在甽底不受風吹,可以保墑,幼苗長在甽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較多的水分,生長健壯。在在每次中耕鋤草時,將壟上的土同草一起鋤入甽中,培壅苗根,到瞭暑天,壟上的土削平,甽壟相齊,這就使作物的根能紮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風,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時變更過來,以原來的甽為壟,原來的壟為甽,使同一地塊的土地沿甽壟輪換利用,以恢復地力。

  在代田法的推廣過程中,趙過首先令離宮卒在離宮外墻內側空地上試驗,結果較常法耕種的土地每漢畝(大畝,約合0.69市畝)一般增產粟一石(大石,合今二市鬥)以上,好的可增產二石。隨後,趙過令大司農組織工巧奴大量制作改良農具──耦犁、耬犁,又令關中地區的郡守督所屬縣令長、三老、力田和裡父老中懂農業技術的使用改良農具,學習代田法的耕作和養苗方法,以便推廣。在推廣過程中,發現有些農民因缺牛而無法趁雨水及時耕種,於是趙過又接受前平都令光的建議,令農民以換工或付工值的辦法組織起來用人力挽犁。采用這樣的辦法,人多的組一天可耕三十畝,人少的一天也可耕十三畝,較舊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墾辟。後來代田法不僅行於三輔地區,也推廣到河東、弘農、西北邊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產的效果。

代田法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