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都城。原為秦漢所置平城,故址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北魏建國以前,鮮卑拓跋部在猗盧六年(313)以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為北都,修秦漢故平城為南都。拓跋猗盧登平城西山觀察地勢,將城址向南移百裡,於灅水之陽的黃瓜堆築新平城(晉人稱為小平城)派長子六修鎮守,以統領南邊各部落。

  北魏建國後,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元年(398)七月,將都城從北都盛樂遷至平城。從此在平城開始營宮殿,建宗廟,立社稷,起鹿苑,規模日益擴大。當時時平城也是司州、代郡的治所,稱為代京。北魏朝廷為瞭充實京城,先後從各地遷移大量農業和手工業勞動者至京畿地區,或給耕牛,計口授田,從事農業勞動,或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逐步形成北魏前期歷時百年的繁盛都城。但其地偏僻,隨著皇族、官僚、軍人和百姓人口的不斷增加,物資需求量日益增長。恒、代無漕運之路,至魏孝文帝元宏統治時,糧食、物資的供應日趨緊張。柔然又不斷向南活動,構成對代京的嚴重威脅。太和十八年(494)從平城遷都於洛陽,改代京平城為恒州及代郡的治所。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平城為六鎮起義軍所攻破,州、郡、縣同時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