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關西域的歷史地理著作。玄奘、辯機撰。共十二卷。唐貞觀元年(627,一作貞觀三年),玄奘為瞭探研佛學,從長安出發,經中亞到達印度。在印度遊學十多年後,於貞觀十九年返抵長安。回國後,玄奘遵照太宗意旨,口述旅途所經各地情況,由協助譯經的辯機筆錄,次年,完成這部十萬多字的著作。該書記載瞭玄奘親身經歷和傳聞得知的一百三十八個國傢和地區、城邦,包括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蘇聯中亞地區、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地的情況。書中各國的排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後為序:卷一所述從阿耆尼國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蘇聯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並記載瞭從濫波國到健馱羅國,即從阿富汗進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從烏仗那國至伐剌挐國,包括北、中、東、南、西五印度及傳聞諸國;卷十二所述從漕矩吒國至納縛波故國,即從阿富汗返抵中國新疆南部地區。該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物產、民族、語言、歷史、政治、經濟生活、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敘述。特別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的故事傳說,都作瞭詳細的記載。記事謹嚴有據,文筆簡潔流暢。

  該書對研究古代中亞及南亞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玄奘的記述中保存瞭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如關於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賦役等狀況;關於傑出的梵文文法學傢波尼尼(pā╯ini);關於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毗盧擇迦王(Viḍūḍabha)、阿育王(Aśoka)、迦膩色迦王(KaniṢka)等,該書都提供瞭很寶貴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幾次著名的結集,大、小乘部派的分佈,一些著名佛教學者的活動等,更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難得資料。該書也是中亞和南亞考古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考古學傢曾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發掘和鑒定瞭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歷史遺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遺址,就是據該書提供的線索發掘和復原的。

唐寫本《大唐西域記》 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

  近代以來,中外歷史學傢和考古學傢對該書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對書中的人名、地名、歷史事件和宗教、社會、語言、民族等方面都做瞭詳細的詮釋和探討。其中如人名、地名的還原和今地所在,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書中尚待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該書現存版本甚多,主要有:①敦煌寫本殘卷;②北宋福州本殘卷;③金趙城藏本殘卷(以上三種見向達輯《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④南宋資福寺本(《四部叢刊》影印本);⑤明洪武南藏本;⑥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點校本;⑦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季羨林等校註的《大唐西域記校註》;⑧1911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出版的校本。該書還有英、德、法等國文字譯本。

  

參考書目

 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註》,中華書局,北京,1985。

 向達:《記現存幾個古本大唐西域記》,《文物》1962年第1期。

 季羨林:《關於〈大唐西域記〉》,《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

 〔日〕水谷真成訳:《大唐西域記》,《中國古典文學大係22》,平凡社,東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