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西域古地名、國名。《後漢書》說,漢和帝永元九年(西元97),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西使大秦。甘英到瞭波斯灣口的條支,誤信安息西界船人言,說“海水廣大”,航路難行,故未向西進。安帝永甯元年(120)撣國王遣使來獻幻人(魔術師),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貢獻。安敦乃羅馬皇帝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同書說天竺國“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說“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海西,亦雲海西國”。《魏書·西域傳》:“大秦國,一名黎軒,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裡……”。《魏略》更明言:“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古大秦相當於何地,學界大致有三種說法:一謂指羅馬帝國東部,一謂指羅馬帝國,一謂指黎軒即亞歷山大城。三者中以後一說較妥當,因諸書多言大秦即黎軒,且言以石為城。所謂“海曲”,實指自波斯灣口之條支或安谷(Orcoe)水行經波斯灣,出灣後西航沿阿拉伯半島南岸至亞丁,轉北入紅海,直達埃及東海岸的伯倫尼卡(Berenice)或米奧斯戈爾莫斯港(Myus Hormus),登陸至科普托斯(Coptus),換船順尼羅河而下即達亞歷山大城;若航至紅海北端阿爾斯諾(Arsinoe),再通過古運河亦可達亞歷山大城。此“海曲”在古代是很繁榮的一條海上商路。言海西亦多指此海曲之西。總之,自大秦至漢有四條路:一、自大秦出紅海跨印度洋穿馬六甲海峽,北上直到九真、日南或廣州;二、自大秦同樣跨印度洋東北行至緬甸,循伊洛瓦底江而上達撣國,由此而東至漢永昌郡;三、自大秦循“海曲”至波斯灣口的條支、安谷,穿安息沿絲綢之路東達中國;四、自大秦航海至安條克(Antiloch),再東行經安息亦與絲綢之路接。大秦與中國海陸直接間接交往,在漢代亙三百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