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後,統治階級內部在皇統問題上的政治論爭。“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及路,終而爭廟謁及樂舞。”鬥爭的焦點是如何確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號。實質是世宗通過議禮之爭,打擊楊廷和等先朝閣臣和言官,確立和鞏固自身的統治,推行新政。這一事件從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開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勝利結束,在嘉靖年間的政治生活中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明武宗時期,吏治敗壞,財政拮拮據,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鬥爭加劇,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呈現著革除弊政,調節矛盾的改革趨勢。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死。厚照無子,依兄終弟及之祖訓,其從弟、興獻王朱祐杬之子厚熜承襲皇位。世宗即位後的第六天,即下令禮官集議其父興獻王的封號。以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朝臣為維持大宗不絕,援引漢定陶王和宋濮王故事,認為厚熜應過繼給武宗之父、弘治帝朱祐樘,稱皇考,而以生父祐杬為皇叔父。厚熜對此表示不滿,要求另議。七月,觀政進士張璁(後賜名孚敬)上《正典禮疏》,反駁楊廷和之說,主張繼統不繼嗣,厚熜應尊崇所生,為興王立廟京師。厚熜得疏,即召見廷和等,下令尊己父為興獻皇帝,母為興獻皇後,但被廷和等拒絕。由此開始瞭以首輔楊廷和等為一方,以皇帝和張璁、桂萼等為另一方的“大禮議”之爭。

  經過多次廷爭面折,至嘉靖元年,厚熜勉從廷和等議,尊孝宗帝、後為皇考、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張璁被貶斥出京,官南京刑部主事。二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經與同官張璁多次討論古禮,再次上疏,抨駁楊廷和等人的議禮之失,請正大禮之議。楊廷和也因屢持異議而引起世宗不滿,於三年二月辭職。此後,贊同張璁等人之主張者益多,世宗又決定召張璁及桂萼等人來京議禮。黨附楊廷和的閣臣為阻止張、桂等人來京,迫於形勢,於夏四月的詔書中,加稱世宗父母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後”。張、桂於赴京途中馳疏奏請,力主去“本生”之稱。至京後,兩人又條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之非,詹事、翰林、給事、禦史,及六部諸司、行人、大理諸臣各具疏反對,世宗並留中不下,滿朝大嘩,群情洶洶。七月十五日會朝方罷,吏部左侍朗何孟春與廷和之子、翰林楊慎集合朝中官員共二百餘人,自辰至午,跪於左順門前,籲請收回成命。世宗大怒,遣錦衣衛逮學士豐熙、給事中張翀等八人,楊慎等乃撼門大哭,聲震闕廷。世宗愈加氣惱,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下獄,令餘八十四人姑且待罪。次日,一百八十餘人受杖,編修王相等十八人被杖死。九月頒詔,定稱其父尊號為“皇考恭穆獻皇帝”,稱孝宗為“皇伯考”。左順門事件是大禮議的轉折點,此後朝臣多依違順旨,張璁等人所議世廟神道、廟樂、武舞及太後謁廟等禮議,多順利實現。五年,為朱祐杬建世廟於太廟之右。七年六月,頒佈《明倫大典》,備述議禮諸臣建議始末,以垂戒後人,並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革職為民,其他論罪不等。十五年,世宗又認為世廟之名不妥,改稱“獻皇帝廟”。十七年九月,又尊祐杬為睿宗,祔於太廟,並改其陵墓之名為顯陵,世宗獲得全面勝利。

  大禮議前後延續近二十年。其中包含瞭孝宗、武宗系統的顧命大臣與依附於世宗的中下級官吏之間的鬥爭,同時又有首輔與皇帝爭權的內容。隨著議禮的進行,統治集團的組成相應發生變化,反對抬高朱祐杬地位的閣臣元老權力日益喪失。張璁、桂萼、方獻夫、霍韜等一批新科進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務,對嘉靖朝政治、經濟的變革,以及明代後期歷史的發展產生瞭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