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名稱,自唐迄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諸譯,其指稱範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

  原名為Tatar,本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732年突厥文《闕特勤碑》,稱Otuz-Tatar(三十姓韃靼),系概稱突厥東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語族諸部,當因其中Tatar部最強故有此名,大抵相當於漢籍中的室韋。735年的突闕文《苾伽可汗碑》還載有Toquz-Tatar(九姓韃靼),謂其其曾與ToquzOghuz(九姓烏古斯)聯合反抗突闕。8世紀中葉,九姓韃靼又與八姓烏古斯聯合反抗回鶻,其活動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遊及其東南一帶。此後,韃靼人逐漸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滲透;840年回鶻汗國的滅亡和回鶻西遷,為他們提供瞭更大規模地進入大漠南、北的機會,“達怛”之名開始出現在842年的漢文文獻中。唐末,漠南韃靼數萬之眾被李克用父子招募為軍進入中原,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權力角逐。同時,九姓韃靼則據有原回鶻汗國腹心地區鄂爾渾河流域。隨著韃靼人取代突闕語族部落成為蒙古高原的主體居民,韃靼一名也漸演變為對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語族部落)的泛稱。

  遼興,韃靼諸部經過遼太祖耶律億至遼聖宗耶律隆緒各朝的經略,盡為遼廷屬部,《遼史》通稱之為阻卜或術不姑,而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阻卜札剌部之別。遼廷分別命其首領為大王(或夷離堇),置西北路招討司以統之;並建三城於鄂爾渾河上遊與土拉河之間,置鎮、防、維三州,駐軍鎮戍,開辟屯田。統和末年(1011),又派官充任諸分部節度使以加強統治。韃靼(阻卜)諸部需歲貢馬、駝、貂鼠皮、青鼠皮等,且需應征出兵。歲貢的沉重,節度使的貪殘,使他們不堪忍受,激起多次反叛。開泰元年(1012),韃靼部長殺節度使以叛,圍攻鎮州;太平六年(1026),西北路招討使蕭惠出征甘州失利還鎮,韃靼諸部乘機皆叛;大安八年(1092)“北阻卜”部長磨古斯乘各部起義反遼,規模尤大,延續八年始被平服。遼亡前夕,宗室耶律大石(西遼德宗)退據漠北,後率部西遷,其中就有一部分韃靼(阻卜)人。

  金朝重點用兵於宋,蒙古高原各部勢力乘機有瞭很大發展,呼倫貝爾草原的塔塔兒(Tatar)部,以鄂爾渾河上遊為中心的克烈部,崛起於鄂嫩河、克魯倫河中上遊的蒙古部,據有阿爾泰山至杭愛山地區的乃蠻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都很強盛。他們雖先後臣服於金,但除汪古部外,多時服時叛,襲擾金朝北境,尤以塔塔兒、蒙古二部為甚,金朝不得不築長城以防之。在宋人文獻中,往往將蒙古高原各部概稱為韃靼,又就其離漢地的遠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區別為黑韃靼(指蒙古諸部)、白韃靼(指汪古部)、生韃靼。成吉思汗統一諸部、建立大蒙古國後,諸部遊牧民均被編入各千戶,遂統稱為蒙古人,開始形成蒙古民族共同體。元代文獻中一般都用“蒙古”這一族名,而以原來的各部落名稱作為姓氏標志,但民間漢文卻仍習慣地稱他們為“達達”(韃靼),一些漢譯蒙文文獻亦以“達達”譯寫原文中的蒙古(Mongqol)。於是韃靼一名又為漢人對蒙古族的俗稱。

  明朝人把退據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權及其治下的蒙古族稱為韃靼。洪武元年(1368)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棄大都北逃,兩年後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西),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退到漠北,仍用大蒙古──大元國號。由於明朝的多次進攻和蒙古貴族內部的激烈鬥爭,其勢力逐漸削弱,元順帝後裔雖然仍被奉為正統,但汗權衰微,權臣勢盛,愛猷識理達臘以後的四代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至坤帖木兒)都在內爭中被殺。貴族鬼力赤篡奪瞭汗位,因非汗裔,部眾不服,其部將阿魯臺殺之,另立坤帖木兒弟本雅失裡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額勒錐特穆耳汗),阿魯臺自任太師,專擅朝政(事在1408年)。其後,阿魯臺與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貴族攻戰不已,各自擁立北元汗裔為傀儡可汗;明朝則利用雙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三人為王,繼亦封韃靼太師阿魯臺為王,使其相互抗衡。馬哈木子脫歡統一瓦剌各部後,出兵攻殺阿魯臺及其所立之阿岱汗,另立脫脫不花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岱總汗),治韃靼諸部。脫歡子也先進一步擴展勢力,完全兼並瞭韃靼,並殺汗自立。也先以異姓貴族篡奪汗位,部下離心,紛紛背叛,不久亦在內爭中被殺,瓦剌勢衰,韃靼復起。但各部異姓貴族仍爭權奪利,操縱可汗,相互混戰。1480年(一說1470)把禿猛可(明人所稱第二個“小王子”)即立,號達延汗(即“大元可汗”),史稱他“賢智卓越”。達延汗擊敗瓦剌,削平割據勢力的反抗與叛亂,統一瞭韃靼各部,分六萬戶以治之,自掌察哈爾、喀爾喀、烏梁海左翼三萬戶,而以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佈右翼三萬戶封與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號賽音阿拉克濟農(濟農,明人譯為吉能,當是漢語“晉王”的譯音),汗權大大加強,結束瞭權臣專政、諸部紛爭局面。1517年達延汗死後,韃靼又陷於分裂。巴爾斯傳羅特次子、土默特萬戶俺答汗控制瞭右翼三萬戶,稱司徒汗,與大汗(達延汗的繼承者,明人通稱為小王子)分庭抗禮,進而吞並左翼一些部落,迫使汗庭東遷義州(今遼寧義縣)邊外。俺答曾大舉進攻明朝,1571年達成協議,受明朝封為順義王,恢復並發展瞭與明的封貢關系,土默特的中心地豐州灘“板升”被命名為歸化城。他還遠征瓦剌及甘、青、藏交界地區,將西藏佛教(黃帽派)傳入蒙古,封其主鎖南堅錯為達賴喇嘛三世,達賴喇嘛之號自此始(見達賴三世)。韃靼大汗東遷後,在土蠻汗(即圖們札薩克圖汗,1558~1592年在位)時代曾一度強盛。明末,林丹汗力圖重建統一,並聯合明朝抗擊後金。他雖然收服瞭右翼諸部,並得到漠北喀爾喀部的擁戴,但卻懾於後金,倉促西逃,1634年死於撒裡畏兀兒境內大草灘地方(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兩年後,其子率十六部降清,韃靼亡。韃靼一名作為對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泛稱,也傳到西方,蒙古軍西征,西方人即稱他們為韃靼。到清代,西人又把滿族也稱為韃靼。

  

參考書目

 亦鄰真:《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內蒙古大學學報》197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