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臣。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瞭積極作用。崔浩博覽經史,善於書法,兼通陰陽術數。處理政務主張先修人事,次盡地利,後觀天時。明元帝時,崔浩從北魏遊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況出發,勸阻瞭遷都鄴的計畫。他認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傳統不利於政治上的安定,建議明元帝立長子拓跋燾(即魏太武帝拓跋燾)為副主,從此北魏立太子成為制度。太武帝時,崔浩三次力排眾議,主張攻滅赫連夏(427),主動大大規模出擊柔然(429),攻滅北涼沮渠氏(439)。柔然的大潰敗和夏[ID=xia_shiliuguo]的覆亡,使北魏得以解除政治上和軍事上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北涼沮渠氏的滅亡,使北魏得以打通西域商道,並從河西輸入遺存的中原文化,有利於北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崔浩出身於當時第一流高門清河崔氏,和范陽高門盧玄是表兄弟,連姻者皆為士族。崔傢世奉道教,崔浩也信道甚篤,師事寇謙之,對於太武帝廢佛起瞭促成作用。崔浩不顧漢族地主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還想按照漢族世傢大族的傳統理想,整理和分別規定氏族的高下,遭到鮮卑貴族的不滿;他主持編纂的國史,又直書瞭拓跋氏皇室一些避諱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因而得罪於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殺。崔浩宗族以及崔浩姻親、高門士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因此株連,並受族誅。(見彩圖)

崔浩像

鮮卑舊墟石嘎仙洞 內蒙古鄂倫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