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生於1879年10月9日(清光緒五年八月二十四),安徽懷寧(今安慶)人。早年參加縣試、鄉試,由於認識到科舉制度的腐敗,一度擁護戊戌變法。1901年以後,三次留學日本,與與張繼、蘇曼殊等組織革命團體青年會。1903年參加拒俄運動,旋又襄助章士釗主編報紙,宣傳排滿革命思想。1904年創辦《安徽俗話報》,傳播愛國民主思想和科學知識。1905年在安徽與柏文蔚等組織嶽王會,聯絡大批革命志士,為同盟會在安徽的發展打下基礎。武昌起義前後,在杭州活動,曾起草革命檄文多篇;旋回安徽,先後任孫毓筠、柏文蔚都督府秘書長,大力改革官僚政治。失敗後,又追隨柏文蔚討伐袁世凱,遭挫折,逃亡上海,繼續探求救國救民道路。1915年創辦《青年》(後改名為《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猛烈抨擊儒傢倫理道德、舊文學和舊教育,掀起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1917年1月,到北大任文科學長,推行課程改革,以白話文教學。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評點時事,主張公理,反對強權。《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的宣傳和教育,為五四運動準備瞭思想和幹部條件。1919年五四運動後,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5月,在上海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開始發起組建中國共產黨的準備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上,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此後,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長,在“四大”、“五大”上當選為中央總書記。1922年8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共中央特別會議上接受共產國際決定,由反對國共合作轉為擁護國共合作,旋即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國民黨的改組工作。1925年領導五卅運動。10月,鑒於國民黨右派猖狂反共,在中共中央四屆二次會議上,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以後又多次提出這個主張,均被共產國際否決,遂在主持中央工作中,推行“退而不出,辦而不包”的方針,在“中山艦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上,執行共產國際指示,向蔣介石退讓。1927年3月,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暴動,並取得勝利。4月5日,就所傳蔣介石要襲擊工人武裝事,與汪精衛交涉,並與汪發表聯合宣言,稱國民黨“決無有驅逐友黨摧殘工會之事”。翌日赴漢,反對武漢地區工農運動“過火”行為。7月辭總書記職。9月秘密返回上海。11月致函中共中央,建議工農運動應偏重經濟鬥爭,不可存“以暴動取得政權”的幻想,遭中央駁斥。1929年,在中東路事件中,反對作“擁護蘇聯”的說教式宣傳,被中央拒絕。

  從1929年5月開始,陳獨秀與彭述之等接觸到托洛茨基主義的文件,轉向托派,激烈抨擊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中推行的路線。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線: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鬥爭,並在黨內進行分裂活動,組織托派小組織。同年11月被開除出黨。12月,與彭述之等八十一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與此同時,與彭述之、尹寬、鄭超麟、馬玉夫等在上海成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初,托陳取消派與莫斯科歸國留學生托派小組織舉行統一大會,成立“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在上海設中央機構,陳獨秀任總書記,並發行刊物《火花》。1932年,在上海淞滬抗戰中,以托派中央名義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並向中共中央提議聯合領導反日運動。1932年10月被國民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民黨領導抗日,擁護國共合作,與堅持打倒國民黨、反對國共合作的托派中央決裂,並一度在武漢獨立進行政治活動,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企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並撰文抨擊中共執行的農村遊擊戰爭的抗日踐線。7月入川,晚年貧病交加,仍不斷撰文譴責斯大林肅反擴大化,徹底否定無產階級專政,贊揚英美議會民主制度,表示要徹底推翻“我輩以前的見解”,認為列寧、托洛茨基的理論,不適用於中國、俄國和西歐。1942年5月27日病逝於四川江津。著作編為《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