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文景時代的政論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早年隨張恢學申商刑名之學。以文學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至伏生處學習今文《尚書》。旋被任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士、太子傢令。得幸於太子劉啟(後來的景帝),號稱“智囊”。晁錯看到匈奴侵擾日益嚴重、商人兼併農民土地等問題,曾先後上書言兵事和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等急務。他分析瞭西漢和匈奴兵制的特點及兵力的長短之處,提出徙民實邊和入粟塞下以拜爵免罪的建議,得到漢文帝劉恒的採納。之後,晁錯由平陽侯曹窋等聯名舉為賢良,因對策策高第,遷中大夫。他又向文帝建議削奪諸侯王權力及更定法令等,所言多能切中時弊。景帝即位後,晁錯擢為內史,不久,遷為禦史大夫。他受到景帝的信任,更令三十章,力主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他在《削藩策》中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聽從他的建議,先後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卬六縣和楚王戊東海郡,並決定削奪吳王濞的封地。晁錯的父親從潁川來見他,勸他不要“侵削諸侯,疏人骨肉”,以免樹怨。晁錯說:“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借口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發動叛亂(見吳楚七國之亂)。曾任吳相的爰盎(即袁盎)和外戚竇嬰,與晁錯素不相容,乘機建議景帝斬晁錯以謝諸侯。景帝遂拜爰盎為太常使吳,並由丞相、中尉、廷尉等劾奏晁錯“大逆無道”,腰斬晁錯於長安東市,父母、妻子、同族無少長皆被殺。但是,這並沒有平息吳楚七國之亂。

  晁錯的政論文章以議論犀利,分析深刻著稱。《漢書·藝文志》中法傢有《晁錯三十一篇》,今有清代馬國翰等人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