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蒙古兩族長期沿用的官號。唐代突厥稱達幹(darqan),是“專統兵馬事”的武職官號,東、西突厥和回鶻都使用,不過到高昌回鶻時代,這個官號成為世襲的空銜。

  1206年蒙古立國,成吉思汗對於共同創業的功臣,授以萬戶、千戶等有實職的官號,而對成吉思汗本人或他的兒子有救命之恩的人,則更授以答剌罕之號。如助成吉思汗脫泰赤烏之難的鎖兒罕·失剌,王罕陰謀襲殺成吉思汗時聞訊告變的巴歹和啟昔禮,戰場上救瞭窩闊臺的博爾忽,為拖雷患病祈祈禱而痊愈的中亞基督教聶思脫裡派主教撤必,均以對成吉思汗傢庭“有恩”而受封答剌罕。

  答剌罕一詞有“得自由”、“自在”之意。據《元朝秘史》及波斯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諸書所載,元朝答剌罕享受的特權,主要有:“宴飲樂節如宗王儀”(飲酒時許“喝盞”);允許宿衛佩帶箭筒;圍獵時獵獲的野物歸自己獨有;出征時搶掠的財物歸自己獨有;九罪弗罰;免除賦稅;勿須獲得許諾,隨時可入宮禁;自由選擇牧地。

  蒙古答剌罕封號也是世襲的。元朝中葉名臣哈剌哈孫答剌罕是啟昔禮的後裔,伊利汗國答剌罕-貨勒習彌是巴歹的後裔,都是承襲其先人的封號。元朝中葉常用答剌罕這一稱號賞賚功臣,性質已與元初大異。元末權奸擅政,威福自作,他們的答剌罕稱號,不過是竊號自娛。文宗時燕鐵木兒父子,順帝時秦王伯顏一傢就是例證。

  此外,元代有一種“縱之無禁”、“虜掠以為利”的軍隊,號答剌罕軍。

  明朝韃靼人在陣前救出本管臺吉者,酬升打兒漢,猶存元初報恩之意。清朝各部蒙古有功加達爾漢號者,僅酬少量銀帛而已;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看守成吉思汗靈堂的陵戶,號稱達爾哈特(達爾漢的復數),免除一切徭役。

  此號在伊利汗國不被重視,有人捕得或購得一隻堪供行獵的鷹豹,即可求封為答剌罕。後來帖木兒帝國每遇皇室節日,必宣佈全城居民一律升為答剌罕,免除賦稅。蘇聯伏爾加河流域原為欽察汗國領土,在俄國統治下,直到18、19世紀,答剌罕制度尚繼續存在。

  

參考書目

 'Ata-Malik Juvaini,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trans,from the Persian by J.A.Boyle,Manchester,1958.

 韓儒林:《蒙古答剌罕考》,《穹廬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