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現象作為天命的徵兆編造出來的隱語或預言;“緯”對“經”而言,是方士假託孔子用詭秘的語言解釋經義的著作。

  “讖”的記載,以《史記·趙世傢》所載秦穆公時的“秦讖”為最早,一說此事出於後人依託,不足據,當以《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盧生奏錄圖書之語為最早。最古的讖書是《河圖》、《洛書》。緯書的內容萌芽於伏生的《尚書大傳》和繼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陰陽》,但到漢武帝以後才出現託名於經書的緯書,當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和《孝經》都有緯書,總稱為《七經緯》。又與《論語讖》、《河圖》、《洛書》等合稱為“讖緯”,共有八十一篇:《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說自出於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別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說自初起至孔子九位“聖人”增演的);還有《七經緯》三十六篇。此外,另有《尚書中候》、《洛罪極》、《五行傳》、《詩推度災》、《汜歷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讖》等書。漢末,郗萌又集圖緯讖雜占五十篇,為《春秋災異》。這些書總的思想屬於陰陽五行體系,其中雖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歷法、地理知識和古史傳說,但絕大部分內容荒誕不經,可以穿鑿附會地作幾種不同的解釋,並可任意證實其中一種是“正確”的,為改朝易代制造根據。王莽、漢光武帝都利用圖讖稱帝,取得政權以後,發詔頒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讖緯。漢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又正式“宣佈圖讖於天下”,定為功令的必讀書,“言五經者,皆憑讖緯說”。儒生為瞭利祿,都兼習讖緯,稱“七經緯”為“內學”,而原來的經書反稱為“外學”。讖緯的地位實際上凌駕於經書之上。其後,漢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於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見白虎觀會議),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把讖緯和今文經學糅合在一起,使經學進一步讖緯化。

  讖緯之學,自哀帝、平帝至東漢,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俗儒的附和,盛行於世,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但一些有見識的學者,如桓譚、尹敏、鄭興、張衡和王充等則堅決反對,揭露和批判讖緯的荒謬無稽。張衡還提出瞭禁絕的主張。南朝宋大明中,始禁圖讖,隋煬帝加以禁毀,但唐代仍斷續流行,不僅《唐書》和《新唐書》中有“經緯”和“讖緯”之目,就是《九經正義》也仍遵信讖緯。直至歐陽修作《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劄子》,魏瞭翁作《九經要義》刪去瞭讖緯之說後,讖緯才無人信從,此類書籍遂至散佚。明孫盝《古微書》、清殷元正《緯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和黃奭《漢學堂叢書》中都有輯錄,而以趙在翰所輯《七緯》和喬松年的《緯攟》較為完備。日本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又將以往各傢所輯佚文匯集為《緯書集成》,是此類書的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