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傢世業漁。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

<

陳友諒鑄造的貨幣“大義通寶”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瞭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制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瞭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采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大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瞭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陳友諒窮奢極欲,不恤民力,又不善於抓住戰機,也是他失敗的原因。張定邊等護陳友諒次子陳理返武昌,立理為帝,改元德壽。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

  

參考書目

 《明史》卷123《陳友諒傳》,中華書局,北京,1974。

 楊訥:《天完大漢紅巾軍史述論》,《元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