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春,中國軍隊在長城喜峰口、古北口等處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者本著蠶食中國以至最後獨佔中國的既定方針,於1933年元旦在山海關挑釁,翌日至3日進攻並佔領臨榆縣城。東北軍第九旅何柱國部奮起還擊,揭開瞭長城抗戰的序幕。日軍佔領山海關後,2月下旬以第六、八兩師團分三路進攻熱河省(今分屬河北、遼寧及內蒙古自治區),3月4日佔領省會承德,隨即向長城各口進犯。9日,日軍先遣隊侵佔喜峰口山頭頭陣地,旋被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部大刀隊奪回。次日,日軍主力部隊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喜峰口、古北口全線進攻。二十九軍主力趕赴喜峰口抵禦,以近戰肉搏和大刀隊包抄敵後等戰術給敵以沉重打擊,迫使日軍於14日後撤。守軍第十七軍三個師也在古北口輪番禦敵,雙方均有重大傷亡。自16日起日軍改向羅文峪進攻,企圖包抄喜峰口左側背。經二十九軍官兵奮勇抵抗,敵未得逞。長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防守喜峰口附近羅文峪的中國軍隊

  但是不久,由於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謀求對日妥協,抗戰形勢隨即逆轉。4月11日,日軍侵占冷口,駐守喜峰口的二十九軍腹背受敵,13日奉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令撤退;駐守古北口的十七軍在南天門一帶抵抗至5月13日也奉命撤退。日軍占領長城重要防線後,矛頭直指平津,迫使蔣介石政府與其簽訂塘沽停戰協定。長城抗戰雖在蔣介石的妥協政策下失敗,但二十九軍等中國軍隊仍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