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與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締結的一次盟約。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宋遼此次和議為“澶淵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遼承天皇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閏九月,遼軍進入宋境,採取避實就虛的戰術,繞過宋軍固守的城池,十一月,破宋軍守備較弱的德清軍(今河南清豐)、通利軍(今河南浚縣西北)等,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朝的都城東京開封,宋朝野為之震動,人心惶惶。

澶淵之戰圖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趙恒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歷次抗遼戰鬥中屢立戰功的楊嗣和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楊延朗上疏,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但末被采納。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為之一振。宋、遼兩軍出現相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隻是想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訛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隻希望遼軍能盡快北轍,不惜代價,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宋、遼商定和議,交換“誓書”,約定:宋朝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約定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宋遼為兄弟之國。盟約締結後,宋、遼形成長期並立的形勢,兩國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瞭條件。

  

參考書目

 陶晉生:《宋遼關系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王煦華、金永高:《宋遼和戰關系中的幾個問題》,《文史》第9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