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傳統說法認為它創始於北朝,始祖為菩提達摩,他從南印度到達北魏,自稱“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經》為教材,以簡易的禪法代替當時流行的比較複雜的禪法。傳播的地區不出嵩洛一帶,影響不大。禪宗真正形成宗派,是從唐代開始的。安史之亂後,經歷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是它的極盛時期。宋元以後繼續流傳,沒有斷絕。禪宗這一派佛教思想不僅影響瞭宋代理學,也曾播及朝鮮和日本,現在還流行於歐美各國。

  禪宗在南北朝時還隻是一一個提倡坐禪的學派。到瞭唐朝,據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載,當時的禪宗學派近百傢,主要流派分為“十室”。十室之中,按照學說的宗旨約可分為三大宗:①息妄修心宗,主張“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修習的方法是“住閑靜處,調身調息”。主要代表人物有神秀、智詵等。這一派基本上同後來禪宗的“北派”相近。它教人通過坐禪的方法培養宗教世界觀,這和印度古老的禪法還保持一定的聯系。這一派別到中唐以後,即趨沒落。②“泯絕無寄宗”。主張一切事物都如夢幻,“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多為慧能的嫡傳弟子,主張頓悟,反對坐禪,反對逐漸修習,代表人物有神會、希遷等。它比第一派有更多的中國佛教特點。這一派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綿歷時間最長。③“直顯心性宗”,認為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顯現。善惡都是佛性。認為一切皆空,都是由一念而起,他們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是後期禪宗和後期華嚴宗合流出現的新流派。宗密是華嚴宗的第五祖,同時也吸取瞭禪宗不少內容。

  據唐朝人當時的記載,唐中期以後,禪宗已發展成很大的宗派,內部已開始分化,並有尖銳的鬥爭。“頓悟”及“漸悟”,南宗和北宗,鬥爭十分激烈。這許多支派中,以慧能一派的勢力最大,影響最廣。

  隋唐時期禪宗以外的有些宗派,比較註意繁瑣章句的解釋和經院學派的研究,又由於寺院經濟的發達,許多上層僧侶占有大量的土地,擁有奴仆、田園、財物(見隋唐寺院經濟)。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他們不免走向奢侈、享樂的道路。他們當中有的接近官府,出入宮廷,甚至當瞭官,受瞭官階,分得俸祿。在人民心目中,僧侶地主與世俗地主並沒有什麼區別。在佛教鼎盛時期,信仰危機已經出現。

  為瞭挽救當時面臨的危機,佛教內部產生瞭像禪宗這樣的宗派,他們的宗教領袖多半出身於一般平民傢庭,沒有很多學問,甚至不識字,他們不占有大量莊園,生活作風比較儉樸。禪宗也不要累世修行,不要大量佈施,不要繁瑣的宗教儀式,不要講習背誦那些浩如煙海的經卷,隻要憑借每個信徒的信仰和良心。這是佛教中的搶救運動,也是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的宗旨。慧能以後,經過幾代的傳播,禪宗在中國廣大地區發展為五個較大的支派。這五個支派是:溈仰宗,開創人是溈山靈佑(771~853)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807~883);臨濟宗,開創人是臨濟義玄(?~867);曹洞宗,開創人是洞山良價(807~869)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804~901);雲門宗,開創人是雲門文偃(864~949);法眼宗,創始人是法眼文益(885~958)。

  禪宗五個支派的興起正當唐末農民戰爭(875~884)前後。在這以前的會昌五年(845)曾發生過一次全國性的滅佛運動(見會昌廢佛),佛教各宗派遭到沉重打擊,佛教寺院經濟紛紛破產。佛教各宗派多失去以前優越的物質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禪宗的簡單易行的傳教方式和簡易的宗教修養方法,越發顯示出它的傳教優勢,因此得以盛行,並傳播海外。

  8世紀,新羅僧人信行(704~779)入唐從神秀受法,北宗禪始傳入朝鮮。以後又有新羅僧人道義從馬祖門下受禪法,元和十五年(820)回國,傳入南宗禪,後來成為朝鮮禪宗的主流。至高麗王朝時,禪宗又有瞭發展,改稱“曹溪宗”。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僧人榮西到天臺山萬年寺,從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受法,臨濟宗傳入日本。南宋末年,一批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多傳禪宗黃歧派禪法。14世紀初,日僧道元來華,從洞山派第十三代弟子如凈(1163~1228)受禪法,曹洞宗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