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後期統帥。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一說桂平)人。出身貧苦農民傢庭,幼年父母俱亡,十四歲隨叔父陳承鎔參加金田起義。1853年(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次年,隨西征軍攻克武昌,以功擢檢點。繼轉戰湖北、安徽等地,複升冬官正丞相。1856年春,隨燕王秦日綱援鎮江,擊潰清江北大營,旋又與其他各軍攻破江南大營。1857年春,與李秀成合力,在桐城擊敗清提督秦定三部,並聯合皖北撚軍,屢破清軍。隨即西入湖北,先勝後敗。

  1857年夏秋,石達開與洪秀全決裂,率部出走,使太平天國朝政更加混亂。陳玉成與李秀成在安慶會商整頓之法,會間被洪秀全任為又正掌率,參與掌握軍政全局。旋再進湖北,策應被困的九江太平軍,至1858年6月敗返皖北。同年,受任前軍主將。8月,與李秀成在安徽樅陽鎮(桐城縣東南)會集各路將領,定計協力解除天京之圍。會後,即攻克廬州(今安徽合肥)。9月,與李秀成會師於滁州(今安徽滁縣)烏衣鎮,大敗清欽差大臣德興阿軍,挺進浦口,再破江北大營。11月,馳救安徽三河鎮(桐城縣東北),與李秀成軍全殲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六千餘人,乘勝克復皖北失地。1859年春,在廬州官亭殲滅署安徽巡撫李孟群軍。6月,封英王。11月,再克浦口,殲滅提督周天培軍,使天京江北通道又得恢復。之後引軍西趨,與曾國藩、胡林翼合股湘軍在皖西大戰,1860年春兵敗。旋奉命東援,5月,配合各軍第二次大破江南大營。其時,力主集中兵力西向打擊湘軍。但洪秀全決定先追殲江南大營逃敵、攻占蘇南地區,遂率部由蘇入浙,協助李秀成軍東征。

  1860年9月,太平天國部署第二次西征,以陳玉成、李秀成二部主攻,分別從長江南北兩岸會取湘軍後方重鎮武漢,迫使包圍安慶之敵回援,然後伺機殲滅。是月,陳玉成自天京渡江北上,試圖徑解安慶之圍不成後,於1861年3月西進湖北,連克霍山、英山和黃州(今黃岡)等地,前鋒直抵灄口。但由於輕信英國參贊巴夏禮的勸誘,李秀成南路軍又未到,便放棄進攻武漢,轉攻德安(今安陸)、隨州(今隨縣)等地。4月,在武漢外圍留兵等待李秀成軍,自領主力援救安慶。在安慶、桐城一帶,會同洪仁玕、楊輔清等軍與湘軍大戰,不能得手。9月安慶陷落後,退守廬州,派出扶王陳得才等遠征河南、陜西,廣招兵馬,以圖恢復。由於湘軍加緊圍攻廬州,1862年(同治元年)5月,突圍北走壽州(今安徽壽縣),被叛降的地方武裝首領苗沛霖捕送勝保軍營。6月4日,在被執往北京途中於河南延津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