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古地名和國名,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古希臘人稱為巴克特裏亞(Bactria,Bactriana),主要指阿姆河(古希臘稱Oxus)以南,興都庫什山(古希臘稱Paropamisus)以北地區。原始居民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及塞琉古帝國時代,大夏都是其所屬的一個郡。在希臘人統治時期,有很多希臘軍人和殖民者留居此郡,他們在各處興建塢堡,進行屯田。西元前255年,郡守狄奧多塔斯(Diodotus)向塞琉古王朝宣告獨立,他割據的土地除本本郡外,可能還包括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亞那(Sogdiana,漢稱粟弋、粟特)和阿拉科西亞郡(Arachosia)的一部分。它以監市城(亦作藍氏城,古波斯稱為Zariaspa,即今阿富汗巴裡黑Balkh)為都城,此城是古代中亞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區寬大,人口眾多,日後阿拉伯人稱之為“眾城之母”(Ummvalbilad)。

  大夏在歐提德姆斯(Euthydemus,前230或前225~前189)和德米特裡(Demetrius,前189~前160)父子在位時期,向四方擴展疆土。北面曾一度到達費爾幹納(漢代稱“大宛”);西向占有瑪爾吉亞那(Margiana)及阿裡亞(Aria)郡;南面囊括阿拉科西亞、德蘭癸亞那(Drangiana)等郡,並跨過興都庫什山侵入帕拉帕米薩德(Parapamisadae)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一時形成瞭龐大的希臘-大夏王國。德米特裡及其將軍彌南德(Menander)的南侵,曾深入到印度中部和恒河下遊,此為大夏極盛時期。

  公元前167年,歐克拉提德(Eucratides)受塞琉古王安條克四世(AntiochusⅣ,前175~前164)之命,率軍西來,攻占瞭伊朗高原東部各郡和大夏,又越過興都庫什山占領帕拉帕米薩德,篡奪瞭大夏王位。公元前159或前158年,歐克拉提德死,其子黑黎歐克裡(Heliocles)繼位,國內紛亂,大部分領土復為安息所得,隻剩下大夏本郡和索格底亞那南半部。此時,大月氏(見月氏)人從東北遷入中亞,先占有河中地區,迫使該地塞人南遷入安息及大夏。不久,約公元前140~前130年之間,大月氏又渡過阿姆河,征服瞭大夏。大月氏先以大夏為臣屬,張騫於前128年左右抵此時,還說月氏“臣畜大夏”;可能就在張騫歸國後不久,大月氏便跨過阿姆河滅亡瞭大夏,占領瞭它的全部國土。西方的記載稱此後的大月氏為吐火羅人,他們所居住的地區便逐漸通稱為吐火羅,但中國卻長期仍稱之為大月氏。大夏王及其破落王室後裔的殘餘勢力,則退居到喀佈爾河流域和南亞次大陸各地,分成為幾個小國,維持著希臘殖民者最後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