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亞國名,位於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遊,當今蘇聯費爾幹納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種(Sacas)為主。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東征,於錫爾河畔之俱戰提(Khojend,今蘇聯列寧納巴德)興建“極東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Eschate),塞琉古王朝時改建為安條克城(Antiochea),似均未東向深入大宛境內。但在大夏最盛時,尤其在歐提德姆斯(Euthydemus)北征時,則佔有瞭該地,並按希臘方式在各村鎮修建塢堡。

<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於公元前129~前128年間抵達帕米爾以西,首先到達大宛。據他歸國後說,當時大宛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人口有幾十萬,是一個農牧業興盛的國傢,產稻、麥、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馬著稱。大宛西北鄰康居,西南鄰大月氏(見月氏)、大夏,東北臨烏孫,東行經帕米爾的特洛克(Terek)山口可達疏勒,在當時東西交通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大宛久聞漢朝富饒,欲通不得,見漢使來到,深表歡迎。

  漢武帝聽說大宛出產好馬,於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攜帶金帛去換取,由於雙方意見沖突,換馬不成,使臣也被殺害。武帝怒,命將軍李廣利率兵往討。初征不利,至大宛東境鬱成(今奧希)即戰敗。武帝命發兵運糧再西討,於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殺大宛王毋寡,另立國王,從此大宛服屬漢朝。大宛首都貴山城,或以為位於錫爾河上遊支流上的卡散(Kâsân),或以為是俱戰提;貳師城可能是今烏勒塔白。學界對此兩地的今地名問題,尚有分歧意見。大宛國直至魏、晉時仍在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