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至1941年間編輯出版的研究、考辨中國古代史的論文集。五四運動後,顧頡剛等開始以西方現代科學方法來更新自己的治學方法,用“歷史演進方法”研究古代歷史,使歷史上已被遏抑的幾次評擊偽書的運動復蘇起來,掀起一個新的辨偽浪潮。他們發表瞭不少古史辨偽的文章。這些文章後來由顧頡剛等人匯印成《古史辨》。全書共七冊(九本),第一至三冊和第五冊由顧頡剛編輯,第四、六冊由羅根澤編輯,第七冊由呂思勉、童書業合編。共收入二、三十年代史學界研究中國古代史、考辨古代史料的文章章三百五十篇,計三百二十五萬字。其內容包括對《周易》、《詩經》等經書的考辨,對儒、墨、道、法諸傢的研究,對夏以前有關古史傳說、“陰陽五行說”的起源、古代政治及古帝王系統的關系的考辨和研究,等等。第一冊由1923年古史討論及其後辨論古史的文章,胡適、錢玄同、顧頡剛討論辨偽書的來往信函匯編而成。1926年由北平樸社印行。其中顧頡剛著《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等文,集中闡述瞭“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推翻瞭由“盤古開天”、“三皇五帝”等觀念構成的舊的古史系統。在社會上和學術界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居七冊之首。

《古史辨》第五冊

  該書體現瞭20年代初在中國史學界崛起的“古史辨派”的疑古辨偽的精神,展示瞭“古史辨派”用中西結合的“歷史演進的方法”,在古史研究中作出的成績,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一部有影響的著作。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瞭全書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