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馬光為首的反變法派,是由多種政治力量暫時結合而成,在擊逐變法派的同時,內部掀起瞭具有地方色彩的派別鬥爭,這就是“蜀洛朔黨爭”。洛陽人程頤以佈衣之士為司馬光、呂公著汲引至政府,並以崇政殿說書之職擔任宋哲宗的老師。對這個十歲的小皇帝,程頤“每以師道自居”,除灌輸儒傢正統思想,還要小皇帝不近酒色,連司馬光等也覺得未免過分。司馬光死後,朝臣們借朝賀大赦的機會,去弔唁司馬光。程頤認為不可,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哪能“賀赦才瞭”就去弔祭!人們不同意這種迂腐之論論,而蘇軾譏笑說:此是枉死市上叔孫通制訂的禮,而不是孔夫子的禮。眾人無不哄然。程頤的弟子朱光庭、賈易等所謂洛黨,借口蘇軾在策問中提出效法“仁祖之忠厚”則官吏們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勵精”又使官吏們流於苛刻,借以攻擊蘇軾誣蔑宋仁宗趙禎不如漢文帝劉恒、宋神宗趙頊不如漢宣帝劉詢,應予治罪。蜀人呂陶、上官均亦即所謂蜀黨,不肯坐視蘇軾所受排擊,上章論列朱光庭借機為程頤泄私忿。無所偏袒的范純仁也覺得朱光庭的奏章太過分;而側身於朔黨的王巖叟則支持程頤。洛黨和蜀黨積不相能的結果,蘇軾離開瞭政府,程頤也罷崇政殿說書。兩黨兩敗俱傷,以劉摯、梁燾等北方人為首的朔黨控制瞭政府,成為司馬光保守派的真正繼承者。隨後,朔黨又同呂大防發生矛盾,權勢之爭,愈演愈烈,而一些投機分子如楊畏之流又交鬥其間,政治局面更加混亂,最後經受不起以章惇為首的變法派打擊,完全垮臺。

  

參考書目

 漆俠:《王安石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