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傢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勳、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內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莽,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士、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莽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已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見卿監)。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禦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虛銜或加官、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