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明代的中國著名特種工藝品。為琺瑯器的一種。又名銅胎掐絲琺瑯、燒青。一般認為創燒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因景泰年間(1450~1456)廣泛流行,製品又以藍釉最為出色,故名景泰藍。其製作工序分打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以掐絲與點藍工藝最為複雜精緻。主要品種有瓶、尊、花觚、雙耳盂、三足盤等。景泰年間內府製造者有“景泰年制”、“大明景泰年制”等款。明代製品多銀飾鳥獸,仿古而雅,也有造型雄偉奇特者。其紋飾以雲龍、花卉、吉祥圖案為主,釉色色除深藍外,又有天藍、淡綠、珊瑚、純黃等色,五色繽紛,富有玻璃感。

宣德花果紋景泰藍爐

  琺瑯器制作技術系從西亞傳入。其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等,以純堿、硼砂為熔劑,以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為乳濁劑,以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經粉碎、混合、熔融等工序,敷於銅質器胎之上,入爐燒制而成。明人稱為鬼國窯,俗稱鬼國嵌,又名大食窯或拂郎嵌。中國制琺瑯器傳世者有元至元年間(1335~1340)制器物。明宣德年間所制者有爐、瓶、盒、香熏等,以藍色為地,以白、紅、黃、綠等色作出饕餮、蕉葉、番蓮等圖樣,國內外博物館有其收藏品。(見彩圖)

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玉壺春瓶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景泰款掐絲琺瑯出戟仿古方尊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