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長官。唐貞觀二年(628)始設於周邊重要地區,後多以節度使兼任。宋代在西北、西南邊境地區亦設置經略使。咸平五年(1002),宰相張齊賢出任經略使,為西北的軍事統帥,節制西北數路軍馬以抗擊西夏。未幾即罷。同年秋,錢若水任並、代經略使,為一路的軍事長官,次年亦罷。寶元二年(1039),因西夏進擾,涇原、秦鳳路安撫使夏竦,鄜延、環慶路安撫使範雍,皆帶經略使。此後,陝西各路和河東路的安撫使,例皆帶經略使,其主要職責為抗擊西夏和招撫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皇祐四年((1052),因儂智高叛亂(見壯族),設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安撫使,皆帶經略使,此後遂為定制,直至宋亡。此外,紹興六年(1136)曾以襄陽臨近偽齊,按照陜西舊例,荊湖北路的安撫使也因而帶經略使,次年罷。

  西夏設東、西經略使。金代以後,經略使一職成為臨時性的差遣。金末,曾在被蒙古軍攻破各路設經略使,總理一方軍政。元初,曾以史天澤為河南經略使。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以中書參政普顏不花等為經略使,赴江南各省督察軍律。明清兩朝,凡遇有重要軍務時即特設經略,統理一省或數省軍務,職位高於總督,事畢即罷。清中葉後不設此職。北洋政府時期,為籠絡割據一方的軍閥,重設經略使。授經略使者,可總管數省軍務,如段祺瑞執政期間,曾任命曹錕為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徐世昌任總統,以張作霖兼蒙疆經略使。北洋政府垮臺後,經略使一職亦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