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十三年(1380)改隸五軍都督府。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分設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規制漸臻完備。

  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和左、右哨。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諸營。三千營由三千騎兵組成,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旂、輿服、兵仗金鼓、禦用寶物等。神機營,因用兵交阯(今越南),得火器法,立營肄習而名,其下亦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中軍分設四司,掖、哨各分設三司,掌銃、炮等項火器。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掌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時(1425),命武臣一人總理三大營營政。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當皇帝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皇帝大營,一般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

  三大營初建時,頗有戰鬥力。土木之變中主力損耗殆盡。景泰時,兵部尚書於謙對京營編制進行改革,於三大營中選精銳十萬。分十營團練,以備緊急調用,稱十團營。十團營由總兵官一人統領,監以內臣、兵部尚書或都禦史一人為提督。各營分設都督,號頭官、都指揮、把總、領隊、營隊等官。京營規制至此一變。大順初,罷十團營。憲宗立,復十團營舊制,二年(1466)又罷,三年復置,且增為十二團營,其名為奮、耀、練、顯四武營,敢、果、效、鼓四勇營,立、伸、揚、振四威營。十二團營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揮,監以內臣。各團營又分五軍、三千、神機三營。時人稱為“選鋒”。正德初,十二團營僅選出六萬零五百銳卒。於是調邊軍數萬人入衛京師,名之“外四傢”。又立東西兩官廳,東官廳操練正德初所選官軍,西官廳選團營及勇士、四衛軍操練。從此,兩官廳稱“選鋒”,而十二團營被稱為“老傢”。嘉靖二十九年(1550),罷團營和兩官廳,恢復永樂時三大營舊制,不同的是三千營改名神樞營,其三營司哨掖等名及諸內臣俱裁革,而以大將一員統帥,稱總督京營戎政;以文臣一員輔佐,稱協理京營戎政。其下設副參等官。凡團營兩官廳之兵,悉歸五軍營;而寶纛令旗等項則仍隸神樞營。明後期,三大營增設監視內臣,營務盡領於中官。

  南京京營,永樂時,設守備官節制。洪熙初,以內臣同守備。宣德末,設參贊機務官。景泰間,增協同守備官。成化末,命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南京京營主要負責在大、小教場操練南京諸衛所輪班官軍,同時操練的有南京神機營。此外,又設池河營於江北,專城守、護陵寢。嘉靖二十四年,設立振武營,選南京各營銳卒及淮安府、揚州府丁壯者充任。池河營、振武營各有營兵三千。隆慶時,罷振武營,其卒仍隸大、小教場及神機營。

  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都是明王朝的主力軍,土木之變後,惟景泰間和萬歷初張居正當國時,營務整飭,頗為振作。此後,由於朝政腐敗,營帥貪殘無能,京營戰鬥力每況愈下。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進入居庸關,至沙河,京軍出禦,未經戰鬥,聞炮聲即潰敗而歸。京軍積弱,以至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