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長江下遊軍事重鎮。原屬揚州丹陽郡丹徒縣。東漢建安(196~219)中,孫權治此,稱為“京城”;及遷建業,改名“京口”。東吳建國,隸典農校尉。西晉屬揚州毗陵郡。東晉南渡,曾為僑徐州及僑東海等郡治所。義熙六年(410),收復徐州舊地;宋永初二年(421),改僑徐州為南徐州,僑東海郡為南東海郡,仍為治所。劉裕發跡於此,宋時稱為“北京”。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

  京口地處長江下遊,北臨大江,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為兵傢所重。其地為為江南運河的北口,過長江與江淮運河相聯。東吳在此置卒戍守。東晉南渡,征北、鎮北、安北、平北等將軍府及北中郎將府常設於此,因有“北府”之稱。東晉末年北伐,疆土擴至淮北,京口的軍事地位始漸下降。南齊永明二年(484)桂陽王蕭鑠為南徐州刺史,罷京口軍府,梁末侯景之亂,江北淪陷,在京口復置重兵。

  東晉之初,京口居民多為幽、冀、青、徐、並、兗諸州僑民。民風勇悍,五月五日為鬥力之戲。京口、晉陵僑民常征戰於江淮間,桓溫謂京口“兵可用”。太元(376~396)初,謝玄鎮守廣陵,召募江淮勁勇,京口及晉陵郡僑民紛紛應選,組成著名的北府兵。肥水之戰,東晉依靠北府兵,大敗前秦。

  京口扼水陸津要,交通便利。《隋書·地理志》說:“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都城建康所需生活物資,主要由之轉運而來。

  京口作為軍事重鎮,其安危常決定偏安朝廷的存亡,統治者極為重視。東晉鎮守京口者多為朝廷心腹,但仍難防止王恭、劉牢之的倒戈。劉裕自京口起兵,消滅桓玄,篡晉建宋(見宋武帝劉裕),遺詔規定:“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邇,自非宗室外戚,不得居之。”齊、梁、陳沿以為制。京口居民從軍者多,戶口減少,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徙民數千傢,以保證繁榮。南朝帝王即位之初,多親臨京口,安軍撫民,因而南朝時京口局勢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