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的稱謂。聶斯脫利為東羅馬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張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東羅馬被視為異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隨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國王保護,成立獨立教會,與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當時的三大宗教,流行中亞。漢地景教的名稱是教徒自己所取,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羅人伊斯出資於長安義甯坊大秦寺(見大秦)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市陝西省博物館),內有“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數語,可能是既取“基督”的諧音,,又取光明輝煌的含義。敦煌遺書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也是景教在中國流傳的寶貴資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明天啟三年(1623)陜西周至縣出土

《序聽迷詩所經》

  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此教傳入中國。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詔稱“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並命令在長安城中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許其傳教。高宗也加以保護。當時中國人亦稱景教寺為波斯寺。玄宗即位之初,景教頗遭非難,但靠羅含等教士的努力和玄宗的保護,未遭厄運。唐天寶四載(745)玄宗下令改稱為大秦寺。

  景教的寺院不僅建於長安,地方府州也有。肅宗即位,在西北地區建立寺院,信奉者不僅是來華的西域人,也有中國人,並有翻譯的經典。如阿羅本時代翻譯的《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等。唐武宗會昌廢佛,景教同被禁止。後來衰微,元代再度傳入,教徒與來自歐洲的天主教教徒並稱為“也裡可溫”。元亡後,再次衰落。

  

參考書目

 陳垣:《基督教入華史》,《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中華書局,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