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為奪取國會多數議席,組織政黨內閣,鉗制袁世凱,以同盟會為基礎組織的政黨。

  1912年6月,唐紹儀內閣因堅持行使責任內閣制的權力,不為袁世凱所容,被袁逼擠垮臺。同盟會決議組織政黨內閣,以抵制袁世凱把持中央權力。宋教仁認為組織政黨內閣的關鍵是聯絡同盟會以外各友黨,建立一個擁有國會多數議席的強大政黨。因此,他自退出唐內閣後,便積極主張並實際成為改組同盟會的主持者。

  宋教仁首先謀求與統一共和黨合並,不久上海的國民公黨也派代表參加談判。統一共和黨和國民公黨先後提出四項要求,作為合並的先決條件:①變更同盟會名義;②廢去民生主義;③改良內部組織;④取消男女平權主張。宋教仁為求得合並成功,基本上接受瞭統一共和黨和國民公黨的要求,並於8月7日達成改組為國民黨的協議。與此同時,北京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和全國聯合進行會也同意合並。25日,六政團在北京舉行合並大會,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七人為理事,胡瑛、胡漢民等二十九人為參議,溥倫等七人為名譽參議。全部黨務工作實際上由宋教仁負責。國民黨設本部於北京。又設支部於各省省會及海外各埠;設分部於各府、廳、州、縣;設交通部於省會以外各商埠,直隸本部。其宗旨為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黨綱為:①保持政治統一;②發展地方自治;③厲行種族同化;④采用民生政策;⑤維持國際和平。目標是組織政黨內閣,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

  國民黨成立後首先專註於國會選舉運動。經過激烈競爭,在正式國會選舉中獲勝。與此同時,它積極主張各省省長由國民選舉,堅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關於憲法由國會自定的規定,並堅持先定憲法後選舉總統,以防袁世凱操縱、幹涉。此外,還提出瞭改革稅約、厘清地畝、開發產業、興辦鐵路、振興教育、厲行征兵制度、統一司法和幣制等一系列政策。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以國會多數黨領袖的身分從上海出發赴京,謀求組織國民黨內閣,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宋死後,國民黨內部在反袁問題上開始出現嚴重分歧,多數人對孫中山的武裝討袁主張不感興趣,倡言“法律解決”。7月,李烈鈞、黃興等人在江西、江蘇等地發動二次革命。11月4日,隨著二次革命的失敗,國民黨也被袁世凱解散(見中國國民黨)。

  

參考書目

 徐輝琪:《論武昌起義後同盟會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