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籍所載1~7世紀印度支那半島南部的古國名。三國時康泰(見朱應、康泰)的《扶南傳》、萬震的《南州異物志》以及陳壽的《三國志》已見著錄(或謂東漢楊孚的《異物志》最早)。又作夫南、跋南。學界多主張該名系吉蔑(Khmer,今譯高棉)族古語Bnum(Vnun)或現代語Phnm的對音,意為“山嶽”。約在1世紀初建國。其領土當包括今柬埔寨以及越南南部、泰國東南部一帶,鼎盛時達老撾南部、泰國西部乃至馬來半島南端。

  自223年(三三國孫吳黃武四年)至588年(南朝陳禎明二年),扶南不斷遣使來華,同時也與貴霜王朝有聯系。3世紀中期,朱應、康泰奉吳大帝孫權之命出使該國,回國後著有《扶南傳》、《扶南異物志》。504年(梁天監三年),梁武帝曾授其國王憍陳如阇耶跋摩(Kau╯ḍinyaJayavarman)以安南將軍、扶南王之號。扶南和中國的經濟、文化聯系頗為頻繁。“扶南大舶”遠近聞名。“扶南樂”早在三國時即傳入中國,隋代和唐初被列為九部樂之一。南北朝時期,扶南僧人來華在扶南館等處譯經,番禺(今廣東廣州)的佛寺中曾供有扶南國所造石像。6世紀下半期,其北部屬國真臘崛起,扶南的都城南徙,與中國來往漸稀。唐武德、貞觀間曾再度來朝。迄7世紀中期,遂為真臘所取代。

  

參考書目

 伯希和著,馮承鈞譯:《扶南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七編》,中華書局,北京,1957。

 蘇繼庼:《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