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扶餘。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5世紀活動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之一。首見於《史記·貨殖列傳》。一般認為屬於通古斯語族。大約在戰國時期,夫餘已為華夏諸國所知。據西元1世紀保留的傳說,遠在北方的“北夷”有索離國,約當今嫩江上遊松嫩平原。索離國王的後裔名東明,向南發展,渡過掩水(今松花江中遊),占踞瞭今吉林農安、長春一帶,所謂“東夷之域”,亦即古代原始居民貉的原住地,遂稱夫餘國。它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為鄰;北有弱水,弱水即今嫩江或黑龍江。這地區“最為平平敞,土宜五谷。出名馬、赤玉、貂豽”,“以員柵為城,有宮室、倉庫、牢獄”。在國王之下,設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官,各“加”分領數百至數千邑落。邑落的豪民役使“下戶”為奴仆,社會處於奴隸制階段。刑法嚴苛。正月祭天,斷刑獄。衣服尚白。兄死妻嫂。有軍事則祭天,殺牛、觀牛蹄以占吉兇,遇敵時,諸加各自為戰,使下戶輸擔糧草飲食。文獻所記夫餘的禮節、習俗、衣飾,和近年考古的遺存,都說明他們久已受華夏文化的影響。

  漢武帝時,夫餘向漢朝貢。王莽為向“外夷”顯示威力,曾於始建國元年(公元9)派遣賚印綬的五威將軍至夫餘。公元1世紀初至3世紀中,夫餘實力漸盛。自東漢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起,不斷遣使朝漢,與漢基本上保持友好。而同高句麗、鮮卑對抗。安帝建光元年(121)冬,高句麗圍攻玄菟郡時,夫餘王曾遣子尉仇臺擊破之,解救瞭玄菟。順帝永和元年(136),夫餘王曾來漢京洛陽。以後,高句麗日趨強大,向西發展,漢邊軍退至西蓋馬(今遼寧撫順);但夫餘仍親漢,西與鮮卑、南與高句麗對抗。東漢末及曹魏初,公孫氏勢力在遼東興起,夫餘屬遼東。公孫氏為利用夫餘抑制高句麗、鮮卑,曾以同族之女妻夫餘王。公孫氏亡後,夫餘又於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朝魏。

  西晉建立後,夫餘王頻繁遣使朝貢。太康六年(285),慕容廆襲破夫餘,其王依慮自殺,餘眾走保沃沮。七年,晉武帝司馬炎遣東夷校尉何龕擊敗慕容廆,依慮之子依羅得以復國。晉永和二年(346),慕容鮮卑又大敗夫餘。其國勢因此大衰。北魏高宗時,夫餘王曾遣使朝貢。北魏太和七年(483),滅於高句麗。十七年,夫餘王室殘留故地者,復被勿吉所逐,遂北渡那水(嫩江及東流松花江),徙居今嫩江支流富裕爾河一帶,金代蒲與路治在富裕爾河沿岸並以此河得名,都因夫餘遺裔居於此河流域,是夫餘的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