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今廣東佛山),為明代鐵器冶煉、集散地之一。15世紀初,佛山鐵冶已見於史籍記載。至成化、弘治之際,佛山居民大都以鐵冶為業。佛山鎮地處西江和北江匯流處。環堡皆水,水上運輸便利。廣東各地采煉之生鐵,多順江而下,販運至該鎮炒鑄成熟鐵錠和其他鐵製品。佛山鎮冶鐵業均屬民營,冶鐵戶稱爐戶,受爐戶雇募者為工匠。各爐戶因炒鑄鐵器製品種類的不同而形成若幹行業。據崇禎八年(1635)有關佛山打造鐵器行業的官府告示所記碑,其炒鑄行業有:鑄鍋、鑄鐵灶、炒煉熟鐵打打造軍器、打拔鐵線、打造鐵鎖、打造農具雜器和鐵釘等。佛山鐵器遠銷海內外。

  明朝定制,宮廷和官府所需用物品,都通過歲辦或采辦形式(見三辦),取之於各行業的商民。商民上供物品“答應上務”或“答應公務”。佛山爐戶“答應”的鐵器包括:鐵鍋、鐵灶、各種軍器、鐵釘、鐵線、煎盆鑊等。崇禎五年,明朝政府在廣東“裝造五大戰船”,需用大量鐵釘。佛山鐵釘行蠹(即幫辦的爐戶)帶差沿村詐索。不該“答應”的爐戶也在聚斂之列,強行“取辦”,致炒鑄各行雞犬不寧。封建官府的掠奪,嚴重阻礙瞭佛山民間鐵冶業的發展,引起爐戶的反抗。天啟二年(1622)發生炒鑄七行工匠的反抗鬥爭,崇禎六年又發生耳鍋匠、鋸柴及諸爐戶的鬥爭事件。清代,佛山仍是較重要的鐵冶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