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

  民國時期愛國將領。原名基善,字煥章。安徽省巢縣人。1882年11月6日(清光緒八年九月二十六)出生於貧苦農民傢庭,父親馮有茂為淮軍下級軍官。馮玉祥清末入淮軍當兵,後投北洋軍,歷任營、團、旅、師長。後升任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使等職。因痛恨外國列強侵略,不滿清廷腐敗,曾先後策謀灤州起義,討伐張勛復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他毅然脫離直系軍閥,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並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傢大計。不久,迫於奉、皖兩系軍閥的壓力,赴張傢口任西北邊防督辦,將第一軍改稱暫編西北陸軍。1926年秋自蘇聯考察回國,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整頓隊伍,在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宣佈所部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並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兵潼關,會師中原。1927年一度參與蔣介石、汪精衛的“清共”活動。次年出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因軍隊編遣等問題,與蔣介石發生利害沖突,於1930年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舉兵反蔣,爆發中原大戰,失敗後下野,所部被蔣收編(見蔣閻馮大戰)。

  “九·一八”事變後,馮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積極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3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與吉鴻昌、方振武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率部收復察東北多倫等四縣。將日軍驅逐出察境。蔣介石反誣其“破壞整個國策”,並派重兵包圍威逼,馮被迫辭職,隱居泰山。1936年初,以蔣介石答應抗日為條件,出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次年2月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恢復孫中山先生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提案,經大會討論通過。抗日戰爭爆發後,相繼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被蔣介石排擠被迫離職,但仍多方奔走,呼籲團結抗戰。他申討汪精衛等親日派投降賣國罪行,痛斥國民黨反動派迫害抗日青年、制造反共摩擦。

  1946年以“水利考察專使”名義出訪美國,在美發表演說,反對蔣介石的內戰、獨裁政策,反對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1947年5月,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強烈譴責國民黨當局迫害青年學生,要求立即停止內戰,組織真正的聯合政府。11月,馮玉祥在紐約組織成立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馮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兼政治委員會主席。是年7月應中國共產黨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於9月1日因所搭輪船經黑海時失火,不幸遇難。1953年10月,馮的骨灰被安葬在泰山腳下。著有《我的生活》、《我所認識的蔣介石》、《馮玉祥日記》、《馮煥章演講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