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年東晉擊敗前秦的重大戰役。因戰役主要發生在淮水支流肥水一帶,故名。前秦苻堅於373年(甯康元年)攻佔東晉的梁、益二州(今陝南、四川大部),又於376年(太元元年)兼併瞭前涼和代。統一北方以後,積極準備南下滅晉。382年,苻堅召集群臣商議,要親率大軍南下,一舉併吞據有東南一隅的東晉。除秘書監朱彤表示贊同外,其餘諸臣普遍提出異議,引起苻堅的不滿。其弟苻融也表示反對,理由是前秦連年戰爭,兵疲將倦,人民又不願與東晉作戰。一旦大軍南下,被征服的鮮卑、羌、羯等族族的貴族,就會起來反叛。苻堅自以為強兵百萬,資仗如山,投鞭斷流,滅晉就在眼前。這時鮮卑族將領慕容垂和羌族將領姚萇希望前秦失敗,以便恢復自己的割據,都慫恿苻堅伐晉。

肥水之戰圖

  次年五月,苻堅下令百姓每十丁抽一為兵,“良傢子”(門第較高的富傢子)年二十以下有材勇者,都授羽林郎官號。所有公私馬匹全部征用。這些軍隊除漢人外,還有不少有鮮卑、羯、匈奴、氐、羌等少數族人民。八月,苻堅依仗其優勢兵力,西起鄂北,東到壽春,兵分三路,全面進攻。西路由大將姚萇率梁、益兩州軍隊,沿長江、漢水東進;中路由苻堅親自率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由長安出發,經洛陽、項城、潁口南下;東路由苻融為前鋒都督,領慕容垂等所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經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秦軍百萬,前後千裡,水陸齊進,旗鼓相望。

  東晉統治階級為瞭阻止胡馬渡江,暫時緩和瞭內部矛盾而一致對敵。宰相謝安沉著鎮靜,以荊州刺史桓沖控制長江中遊,以防禦為主,阻止秦軍由襄陽方面進攻;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統領謝琰、桓伊、劉牢之等,率八萬北府兵開赴淮水一線抗擊。又命龍驤將軍胡彬率五千水軍增援壽春。十月,苻融所率前鋒部隊渡過淮水,攻占壽春,胡彬退保硤石(今安徽壽縣西北),遭到圍困。苻融派部將梁成率兵五萬進駐洛澗(淮河支流,今安徽淮南東)。謝玄軍由東向西推進,駐兵於洛澗東二十五裡處。這時,秦軍主力已抵項城(今河南沈丘),苻堅帶輕騎八千,兼道趕到壽春,直接指揮。隨後他派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到晉營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勸謝石趁秦軍主力未到之前,迅速發起攻擊,一鼓作氣,擊敗秦軍。謝石於是派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率精兵五千渡過洛澗,一戰擊敗秦軍前鋒,陣斬秦將梁成等,殲秦軍一萬五千餘人。兵力處於劣勢的晉軍首戰告捷,士氣大振,遂水陸並進,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陣容嚴整,以為八公山(今安徽壽縣城北)上的草木都是晉兵,始感恐懼。

  洛澗獲勝後,謝石、謝玄率主力挺進至肥水(今安徽壽縣東瓦埠湖至淮河的一段河流)東岸,與秦軍隔河對峙。謝玄派人到苻融營中,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以便渡河決戰。秦軍一些將領認為不應後撤。苻堅則企圖稍退以迷惑晉軍,待其半渡,以騎兵突襲取勝。但被迫當兵的各族人民拼湊的秦軍,在洛澗失敗後,無心再戰,當聽到後撤命令時,競相奔逃。朱序又在陣後大呼“秦軍敗矣!”謝玄等引兵乘機搶渡肥水猛烈進攻,秦軍潰敗,苻融馬倒被殺。晉軍乘勝追擊至壽春城西的青岡才收軍,秦軍死者相枕。秦軍潰逃時,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東晉追兵,自相殘踏而死者,蔽野塞川。他們晝夜不敢停留,疲憊饑寒,死者十之七八。苻堅身中流矢,單騎而逃,至長安後不久,於385年,為羌族將領姚萇所殺,前秦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