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南宋思想傢。字同甫。婺州(今浙江金華)永康人。因此,他的學說稱為“永康學派”。宋孝宗乾道時,向朝廷進《中興五論》,力主抗金,未受重視。後歸故裡,設學授徒。淳熙五年(1178),又接連三次向朝廷上書,陳述應武力抗金以收復中原的的主張,雖引起宋孝宗趙眘的註意,欲加重用,卻因觸怒當政大臣,為所阻撓,未能面見孝宗而歸。九年春,訪朱熹於婺州、衢州,此後數年,雙方書信往返,就“王霸義利”展開辯論。他反對朱熹所謂“道”是脫離人和物而獨立存在的理論,也不同意朱熹所堅持的天理盛行於三代,而漢、唐隻是人欲橫行時代的觀點。陳亮認為“道”不能脫離客觀事物而單獨存在,並希望宋朝也像漢、唐那樣強盛,能夠抗金雪恥。朱熹把陳亮的意見歸結為“義利雙行、王霸並用”八字,陳亮大不以為然,強調自己的主張乃是王霸一元論和義利一元論,即他所說“隻有一個頭顱做得成耳”。這就是宋代思想史上有名的“王霸義利之辯”。陳亮提倡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功利主義,反對空談性命道德的理學傢,認為這些“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不關心國傢興衰、人民疾苦的人,是“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同時還認為:宋朝的法制雖不可以輕易變革,但亦應有所變通,以適應新的形勢。陳亮還是文學傢。他的政論文章氣勢磅礴,所作詞亦很豪放。他早年與辛棄疾相識於臨安,淳熙十年訪辛棄疾於鉛山瓢泉,從此歌詞唱和。他寫出瞭“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等詞句,以抒發其抗金愛國之情。陳亮自乾道時上書宋孝宗,力主抗金,收復中原,直言不諱,不斷受到當權者的迫害,不僅科舉考試屢次落第,而且受誣陷連遭大獄,幾被置於死地。出獄後不改初衷,仍倡導功利主義,主張抗金。紹熙四年(1193),年五十一,中進士第一名,授承事郎,簽書建康府節度判官廳公事。他及第後,復賦“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發蒼”等詩句以明心見志。但未及赴任即病卒。他著有文集四十卷,詞集四卷,現在傳世的《龍川集》僅三十卷,是一個殘缺不全的本子。

  

參考書目

 鄧廣銘:《三十卷本陳龍川文集補闕訂誤發覆》,《歷史研究》1986年第2期。

 鄧廣銘(恭三):《陳龍川傳》,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