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傢、教育傢。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生於一個商人世傢。十一歲喪父,傢境從此蕭條。蔡元培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1883年中秀才,1889、1892年相繼中舉人人、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補翰林院編修。中日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並學習外語,1898年戊戌維新運動中,蔡元培同情維新派,尤其佩服激進的改良主義者譚嗣同。他認為維新派失敗是因為沒有培養革新人才,決心興辦教育,一度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1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參與創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並創立愛國女學和愛國學社,作為培養革命人才、進行秘密活動的機關。

  1903年創辦《俄事警聞》(後改名《警鐘》日報)。1904年參加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11月,將暗殺團改組擴大,修訂章程,創立東南地區反清革命鬥爭的重要組織──光復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上海分會會長。1906年春應聘任紹興學務公所總理。1907年6月赴德,在中國駐德使館工作。次年秋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學等學科。武昌起義後回國,1912年1月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宣佈廢除忠君、尊孔、讀經,改革學制,修訂課程,實行小學男女同校,推行義務教育和社會教育等。1912年7月,因不滿袁世凱擅權而辭職。不久旅居歐洲,從事著述。旅法期間曾參與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和“華法教育會”。1916年11月回國,次年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並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五四運動前後,他站在維護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科學與民主的新思想,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禮教;提倡“勞工神聖”,反對軍閥政客的巧取豪奪,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

  蔡元培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先後被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中央監察委員。1926年北伐興師後,他在江浙一帶發起組織蘇浙皖三省聯合會,策動自治運動。次年2月北伐軍攻占杭州,蔡任浙江臨時政治會議委員,一度代理主席。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前後,蔡元培與國民黨右派聯名發表“護黨救國”通電,參加清黨反共運動。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他任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大學院院長、代理司法部長、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1928年8月,因不願與蔣介石集團為伍,辭去所兼各職,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定居上海,致力於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10月國民政府設立五院,任命蔡元培為監察院院長,他堅辭不就。1932年,同宋慶齡、魯迅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為爭取民主、保障人權、營救政治犯,進行瞭不懈的努力。抗日戰爭爆發後移居香港。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病逝於香港。著作編為《蔡元培全集》。

  

參考書目

 周天度:《蔡元培傳》,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

 高平叔編:《蔡元培年譜》,中華書局,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