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制思想文化而採取的兩項重大措施。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係發生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學派林立,百傢爭鳴的新氣象。至其末年,諸國由分裂歸於統一;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瞭力求兼收並蓄,冶熔各傢學說於一爐的趨勢。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運用封建國傢的權力,強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統制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秦朝確立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後,一些儒生和遊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和百傢語,以古非今,“入則心非,出則巷議”。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又建議封子弟功臣以為枝輔,其依據的理由即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認可。當時所焚之書包括兩部分:一是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二是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傢語;至於秦國的史書、博士官收藏的圖書和百姓傢藏的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必須在三十天之內上交地方官府焚毀。為此還制訂瞭一系列法律,如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等。焚書對於古代文化典籍是一個極大的破壞。由於六國史記被焚,戰國紀年至今還不能完全搞清楚。

焚書灰堆遺跡 位於陜西渭南湭水東岸土丘上,北部斷崖底部暴露有厚約30~50厘米的灰層

  焚書的次年,又發生瞭坑儒事件。從性質上來說,坑儒是焚書的繼續,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於方士尋覓仙藥。因此,方士侯生、盧生等很受寵幸。後來,侯生、盧生無法繼續行騙,便以始皇貪於權勢、未可為求仙藥為由,相約逃亡。秦始皇聞訊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黔首,於是下令禦史案問諸生。受株連的儒生達四百六十餘人,最後都被活埋於咸陽。這一事件發生後,連始皇的長子扶蘇都覺得過於殘暴。他對秦始皇說,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寧,這樣做恐怕會引起騷動。秦始皇聽瞭,反而把扶蘇貶到上郡去監督蒙恬軍。坑儒激起瞭儒生的普遍反抗。陳勝、吳廣起義後,孔子的後裔孔鮒立即懷抱禮器參加農民起義隊伍,就說明瞭這一點。

  焚書坑儒暴露瞭秦政的暴虐以及當時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和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離德。秦始皇想采取嚴厲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最後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利用國傢權力強制推行思想的統一,隻會錮閉思想,摧殘學術文化的發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書坑儒的結果加速瞭秦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