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起源於春秋、戰國,當時齊、魯儒生為適應兼併爭霸趨於統一的形勢而提出的祭禮。他們認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無上的上帝。泰山是齊、魯的分界,於是就把齊、魯祭泰山的望祭擴大為統一帝國的望祭,並定名為“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之禮,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但此篇已佚。據《史記·封禪書》所載管仲論封禪的話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記得的有十二個。從無懷氏到周成王,都是是受命以後舉行封禪典禮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來體現,要有十五種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舉行這種典禮。《管子》是戰國時齊人所纂輯,所以這實際上是戰國時人們對封禪的看法。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行封禮時所立刻石的殘字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縣,與魯儒生討論封禪典禮。儒生博士議論紛紛,提不出具體的儀禮程式。秦始皇隻得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儀典,到泰山行封禮,到梁父行禪禮。漢初,經濟凋敝,漢文帝劉恒十三年(前167)雖曾討論過巡狩、封禪的儀典,但沒有條件去做這類誇飾的事。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時出現瞭傢給人足的富庶景象。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命儒者趙綰、王臧等“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因竇太後的極力反對而未能實現。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才行封禪。封於泰山,禪於泰山東北的肅然山,並改元元封。此後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後共舉行過五次。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張純等秦請漢光武帝劉秀封禪,他以自己無德,不許。但兩年後,他卻又相信“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禪的制度,隨即東巡,燎祭天於泰山,禪祭地於梁陰,並改元為中元元年(公元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