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但不輕易授人,常用其他官員另加官銜為宰相,參知政事就是唐初宰相的一種加銜,中葉以後不再使用。宋初沿襲唐制,以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乾德二年(964)又設參知政事(簡稱參政)為副相,最初隻是奉行制書,不預奏事,不知印,也不升政事堂與宰相議事。開寶六年(973),參知政事得與宰相於政事堂同議政事,輪班知印,職權、禮遇接近於宰相。通常設一或二員,偶設三員,宰相出缺時,代行宰相職務。元豐改制,廢參知政事,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和尚書左左、右丞以代。建炎三年(1129)又改門下侍郎、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廢尚書左、右丞,直至宋亡。南宋參知政事常兼同知(或簽書)樞密院事等,或由知樞密院事等兼(權)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和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以及樞密使、副使、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等,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

  

參考書目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